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赖声川及其表演工作坊的创作历程及一般性创作方法 | 第15-32页 |
第一节 80年代台湾戏剧的生态背景 | 第15-18页 |
一 社会政治环境:冲破束缚的枷锁 | 第15页 |
二 思想文化环境:打破传统、创新求变 | 第15-16页 |
三 台湾话剧发展环境:“小剧场运动”的兴起 | 第16-17页 |
四 赖声川个人成长经历:站在东西方的交界点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赖声川及其表演工作坊的创作历程 | 第18-25页 |
一 拓荒与创新:1984—1989年的赖声川戏剧创作 | 第19-22页 |
二 商业与艺术的并行:1990—1999年的赖声川戏剧创作 | 第22-23页 |
三 面向大陆,多元发展:新世纪以来的赖声川戏剧创作 | 第23-25页 |
第三节 “集体即兴创作”方法 | 第25-32页 |
一 “集体即兴创作”的选定 | 第25-26页 |
二 “集体即兴创作”方法的创作模式和实践应用 | 第26-32页 |
第二章 相声剧的特征分析 | 第32-52页 |
第一节 相声剧概况 | 第32-39页 |
一 相声剧发展历程 | 第32-37页 |
二 相声剧出现及成功的原因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相声剧的“相声性”分析 | 第39-48页 |
一 相声剧中的对口相声 | 第40-47页 |
二 相声剧中的单口相声及群口相声 | 第47页 |
三 相声剧中制造笑料的手法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相声剧的“戏剧性”分析 | 第48-52页 |
一 相声剧中的叙事体结构 | 第48-49页 |
二 剧场的社会论坛作用 | 第49-50页 |
三 舞台美术的设计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社会讽喻喜剧及正剧中的喜剧成分分析 | 第52-73页 |
第一节 对西方喜剧的改编 | 第52-58页 |
一 对哥尔多尼“即兴喜剧”作品的改编:《一夫二主》、《一妇五夫》 | 第52-53页 |
二 对达里奥·福喜剧作品的改编:《意外死亡(非常意外!)》 | 第53-56页 |
三 对契诃夫喜剧作品的改编:《海鸥》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捧腹中的隐喻 | 第58-67页 |
一 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困境:以《圆环物语》为代表的文本分析 | 第59-61页 |
二 对爱与自由的追寻:以《十三角关系》为代表的文本分析 | 第61-64页 |
三 时代的怪影:以《乱民全讲》为代表的文本分析 | 第64-67页 |
第三节 正剧中的喜剧成分分析 | 第67-73页 |
一 《暗恋桃花源》中《桃花源》的喜剧性分析 | 第67-69页 |
二 《红色的天空》、《宝岛一村》中的悲喜交加 | 第69-73页 |
第四章 赖声川喜剧作品中的东方意蕴与西方色彩 | 第73-93页 |
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血脉相连 | 第73-79页 |
一 传统文学的古为今用 | 第73-77页 |
二 传统曲艺(相声)结构的继承与创新 | 第77-79页 |
第二节 西方戏剧的兼收并蓄 | 第79-91页 |
一 狂欢化倾向 | 第80-82页 |
二 荒诞背后的悲剧意味 | 第82-86页 |
三 黑色幽默和反讽 | 第86-91页 |
第三节 独特的喜剧呈现:西方式狂欢与东方式蕴藉间的游走 | 第91-93页 |
结语 | 第93-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 赖声川作品目录(截止至2014年春) | 第102-10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