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堡--明清之际蔚州村堡空间的结构转型
内容提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跨学科的村落艺术史写作 | 第11-4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目的及研究创新 | 第11-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三 研究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概念释义与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一 概念释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史回顾 | 第15-33页 |
一 地理学与村落研究 | 第16-17页 |
二 历史学与村落研究 | 第17-27页 |
三 考古学、人类学与村落研究 | 第27-29页 |
四 建筑学与村落研究 | 第29-30页 |
五 艺术史与村落研究 | 第30-33页 |
第四节 材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 第33-42页 |
一 材料运用 | 第33-35页 |
二 研究方法:跨学科的村落艺术史写作 | 第35-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上编 堡墙外:由外而内——消弭恐惧的构建 | 第44-115页 |
引言 水西堡·水中堡 | 第45-56页 |
第一章 墙外 | 第56-92页 |
第一节 明代蔚州地理中的水涧—台地模式 | 第56-69页 |
一 水涧—台地模式与“空间先定” | 第56-63页 |
二 防卫中的水涧—台地 | 第63-69页 |
第二节 关于水涧—台地模式的心态 | 第69-91页 |
一 官员心中的水涧—台地 | 第69-70页 |
二 文人、士绅心中的水涧—台地 | 第70-77页 |
三 蔚州百姓心中的水涧—台地 | 第77-9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二章 堡墙 | 第92-114页 |
第一节 北墙 | 第92-98页 |
第二节 堡门 | 第98-104页 |
第三节 堡墙 | 第104-113页 |
一 堡墙建筑技术层面的防御 | 第104-109页 |
二 堡内人员组织方面的防卫 | 第109-11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篇末结语 | 第114-115页 |
中编 堡墙内:从北向南——“文人武化”的逆转 | 第115-175页 |
第三章 真武庙·守备 | 第116-153页 |
第一节 西北模式:真武庙与“守备署” | 第116-127页 |
第二节 真武庙 | 第127-143页 |
第三节 里坊制与“西北模式” | 第143-15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四章 文昌庙·堡门 | 第153-174页 |
第一节 堡门 | 第155-159页 |
第二节 文昌庙 | 第159-167页 |
一 紫气东南来 | 第159-164页 |
二 隐匿的“空间先定” | 第164-167页 |
第三节 “文人武化”的逆转 | 第167-173页 |
一 重心南移的实现 | 第167-169页 |
二 “文人武化”的逆转 | 第169-17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篇末结语 | 第174-175页 |
下编 堡门外:自里到外——美好向往的扩展 | 第175-293页 |
第五章 庙宇和戏楼 | 第176-256页 |
第一节 “心态主导”下的时间细分 | 第176-212页 |
一 向堡外扩展后的重新分布 | 第176-193页 |
二 戏楼的核心地位 | 第193-201页 |
三 戏楼的对面 | 第201-209页 |
四 空间中的时间细分 | 第209-212页 |
第二节 作为村民精神世界的图像 | 第212-253页 |
一 庙宇中的图像——“空间先定”的转化 | 第212-226页 |
二 戏楼中的壁画与题壁——“心态主导”的彰显 | 第226-25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53-256页 |
第六章 水中堡 | 第256-292页 |
第一节 三官庙和中轴线 | 第257-273页 |
一 三官庙 | 第257-265页 |
二 中轴线 | 第265-273页 |
第二节 扩展中的“心态圈” | 第273-291页 |
一 “祭拜圈” | 第273-277页 |
二 “商贸圈” | 第277-29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91-292页 |
篇末结语 | 第292-293页 |
余论 空间结构转型的背后 | 第293-295页 |
插图来源 | 第295-3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04-326页 |
致谢 | 第3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