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赵家堡聚落历史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4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9-13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概述 | 第16-23页 |
| ·国外对聚落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 ·国内聚落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 ·国内关于福建土堡的概述 | 第20-22页 |
| ·国内对赵家堡的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案 | 第23-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课题的特色 | 第26-27页 |
| 第2章 明清闽南防卫性聚落的历史概述 | 第27-60页 |
| ·明清闽南卫所制度 | 第27-34页 |
| ·明代的卫所制度 | 第27-28页 |
| ·福建明清的海防卫城 | 第28-34页 |
| ·明清相关防卫性聚落类型 | 第34-53页 |
| ·土楼 | 第34-43页 |
| ·土堡 | 第43-46页 |
| ·堡寨 | 第46-53页 |
| ·防御性聚落兴建背景综识 | 第53-59页 |
| ·地理位置 | 第53-54页 |
| ·倭患 | 第54-58页 |
| ·宗族械斗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3章 赵家堡建堡历史分析 | 第60-81页 |
| ·赵家堡自然概况 | 第60-61页 |
| ·位置 | 第60页 |
| ·地形地貌 | 第60-61页 |
| ·气候 | 第61页 |
| ·植被 | 第61页 |
| ·赵氏宗族及迁移 | 第61-64页 |
| ·赵家堡建堡过程 | 第64-70页 |
| ·筑堡人物 | 第64-65页 |
| ·建堡过程 | 第65-70页 |
| ·聚落风水选址 | 第70-80页 |
| ·聚落选址的风水学因素 | 第70-76页 |
| ·风水学对赵家堡选址的影响 | 第76-79页 |
| ·风水学对诒安堡选址的影响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4章 赵家堡聚落空间结构分析 | 第81-105页 |
| ·聚落空间分布 | 第81-83页 |
| ·建筑空间体系 | 第83-89页 |
| ·生活居住区 | 第83-88页 |
| ·礼制区 | 第88-89页 |
| ·聚落公共空间构成 | 第89-103页 |
| ·埕空间 | 第89-93页 |
| ·街巷空间 | 第93-95页 |
| ·园林空间 | 第95-101页 |
| ·水系构成 | 第101-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5章 赵家堡聚落的防御性空间体系解析 | 第105-125页 |
| ·赵家堡聚落防御思想的形成 | 第105-108页 |
| ·宗族的内聚力 | 第105-107页 |
| ·人的安全需求 | 第107-108页 |
| ·防御意识的表达 | 第108-112页 |
| ·选址 | 第108-109页 |
| ·宗教信仰的寄托 | 第109-112页 |
| ·三层级防御体系的构成 | 第112-124页 |
| ·外围整体防御 | 第113-121页 |
| ·内部街巷路网 | 第121-122页 |
| ·建筑单元组成 | 第12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结语 | 第125-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附录一 福建漳浦赵家堡建筑单体调研表 | 第132-137页 |
| 附录二 福建漳浦赵家堡城墙建造时间表 | 第137-138页 |
| 附录三 福建漳浦赵家堡碑文 | 第138-153页 |
| 附录四 赵家堡传统聚落重要建筑调查表及测绘图 | 第153-17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