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养老服务 | 第19页 |
·医养结合 | 第19-20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 第20-21页 |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积极老龄化理论 | 第21-22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页 |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2页 |
·理论应用 | 第22-24页 |
第3章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36页 |
·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年人医养保障状况 | 第24-28页 |
·人口老龄化现状 | 第24-25页 |
·老年人医疗保障现状 | 第25-26页 |
·老年人机构养老现状 | 第26-28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第28-33页 |
·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 第28-29页 |
·失能半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残疾老人数量众多 | 第29-30页 |
·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 第30页 |
·大型医院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住院服务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 第33-36页 |
·理论可行性 | 第33页 |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量大 | 第33-34页 |
·医改为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提供了契机 | 第34页 |
·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 | 第34-36页 |
第4章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的现状 | 第36-41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的成果 | 第36-38页 |
·构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成为医学界和养老界的共识 | 第36-37页 |
·政府部门的推进成果 | 第37-38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个案 | 第39-41页 |
·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 | 第39-40页 |
·南京金康老年康复医院、金康老年护理中心 | 第40-41页 |
第5章 国外医养结合服务的相关实践 | 第41-45页 |
·国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践介绍 | 第41-43页 |
·日本 | 第41-42页 |
·美国 | 第42页 |
·澳大利亚 | 第42-43页 |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3-45页 |
·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3页 |
·重视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 | 第43-44页 |
·市场和社会是解决问题的生力军 | 第44页 |
·积极建立测算系统,统一护理院服务标准和服务内容 | 第44页 |
·结合国情借鉴 | 第44-45页 |
第6章 健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 第45-52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的定位与思路 | 第45-46页 |
·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45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发展目标 | 第45页 |
·医养结合服务的性质 | 第45-46页 |
·健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46-49页 |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运作机制 | 第46-47页 |
·政府主导,多元化供给 | 第47-49页 |
·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 | 第49页 |
·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准入标准 | 第49页 |
·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 | 第49-50页 |
·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 | 第49-50页 |
·部分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 第50页 |
·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就近规划,合作服务 | 第50页 |
·推进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的条件 | 第50-52页 |
·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 第50页 |
·及时全面的政策保障 | 第50-51页 |
·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 第51页 |
·确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管理主体 | 第51-5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2-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