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10kV开闭所优化设计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原开闭所主要缺陷 | 第7页 |
| ·设计新型开闭所的意义 | 第7-8页 |
| ·10KV开闭所发展现状 | 第8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8-10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 第二章 短路电流计算及开关设备选择 | 第10-14页 |
| ·短路电流计算 | 第10-11页 |
| ·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 | 第10页 |
| ·短路电流计算的一般规定 | 第10页 |
| ·开闭所短路电流计算 | 第10-11页 |
| ·开关设备选择 | 第11-14页 |
| ·国内外高压开关柜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开关设备选择 | 第12-14页 |
| 第三章 电气一次系统方案和布局设计 | 第14-20页 |
| ·电气一次系统主接线图设计原则 | 第14页 |
| ·开闭所一次系统设计可靠性 | 第14页 |
| ·开闭所一次系统设计灵活性 | 第14页 |
| ·开闭所一次系统设计经济性 | 第14页 |
| ·一次接线方式的选择 | 第14-16页 |
| ·单母线接线 | 第14-15页 |
| ·单母线分段接线 | 第15页 |
| ·双母线接线 | 第15-16页 |
| ·10KV过电压保护 | 第16-17页 |
| ·切断空载变压器过电压 | 第16页 |
| ·电弧接地过电压 | 第16页 |
| ·过压保护措施 | 第16-17页 |
| ·谐振过电压 | 第17-18页 |
| ·采取消谐措施 | 第17-18页 |
| ·开闭所所址选择 | 第18-19页 |
| ·开闭所整体布局设计 | 第19-20页 |
| ·开闭所总体布置应满足的基本原则 | 第19页 |
| ·布局设计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开闭所综合自动化设计 | 第20-39页 |
|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 ·开闭所综合自动化结构特点 | 第22-23页 |
| ·开闭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要求 | 第23-24页 |
| ·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 | 第23页 |
| ·具有很好的实时性 | 第23页 |
| ·各单元应具有完善的自检功能 | 第23页 |
| ·系统应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兼容性 | 第23-24页 |
| ·使用的技术要具有先进性 | 第24页 |
| ·开闭所综合自动化基本功能 | 第24-30页 |
| ·监控系统 | 第24-25页 |
| ·微机保护系统 | 第25-30页 |
| ·开闭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第30-39页 |
| ·开闭所综合自动化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 ·监控系统设计 | 第32-35页 |
| ·通讯网络设计 | 第35-39页 |
| 第五章 开闭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抗干扰措施 | 第39-43页 |
| ·接地网设计 | 第39-41页 |
| ·接地装置材料选择 | 第39页 |
| ·接地网设计 | 第39-41页 |
| ·抗干扰措施 | 第41-43页 |
| ·在干扰源上降低干扰的措施 | 第41页 |
| ·二次回路上的抗干扰措施 | 第41页 |
| ·保护装置本体及电缆布置的抗干扰措施 | 第41-4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 详细摘要 | 第49-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