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理论 | 第1-25页 |
本章提要及重要结论 | 第12-13页 |
第一节 国债市场流动性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流动性的理论研究 | 第14-24页 |
一、 流动性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 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 第15-19页 |
三、 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 第19-24页 |
第三节 国内研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 第25-32页 |
本章提要及重要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一节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 | 第27-29页 |
一、 交易所国债市场业务 | 第27-28页 |
二、 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 | 第28页 |
三、 银行柜台债券市场业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对比 | 第29-32页 |
一、 交易总量比较 | 第29-30页 |
二、 单笔交易量比较 | 第30页 |
三、 交易主体比较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实证分析 | 第32-50页 |
本章提要及重要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一节 本文采用的衡量指标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样本数据处理说明及市场流动性指标序列 | 第34-39页 |
一、 交易所市场流动性指标序列 | 第34-37页 |
二、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指标序列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流动性指标分析 | 第39-43页 |
一、 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分析 | 第39-41页 |
二、 流动性指标的分布检验 | 第41-42页 |
三、 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指标对比 | 第42-43页 |
第四节 不同特征国债流动性比较 | 第43-44页 |
一、 不同期限国债流动性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二、 不同发行规模国债流动性差异比较 | 第44页 |
第五节 流动性的日周效应和月度效应 | 第44-46页 |
一、 日周效应 | 第44-45页 |
二、 月度效应 | 第45-46页 |
第六节 流动性国际比较 | 第46-50页 |
一、 换手率比较 | 第47-48页 |
二、 买卖价差比较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影响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 第50-64页 |
本章提要及重要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一节 价差构成分析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制度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第三节 与股市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9页 |
一、 与股指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二、 与新股发行的关系 | 第57-59页 |
第四节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低的原因 | 第59-64页 |
一、 市场分割 | 第59-60页 |
二、 国债的期限品种结构不合理影响市场流动性 | 第60-61页 |
三、 市场交易主体结构单一 | 第61-62页 |
四、 做市商制度不够完善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提高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建议 | 第64-75页 |
本章提要及重要结论 | 第64-65页 |
第一节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模式选择-- 以场外市场为主,全国统一、多层次的二级市场 | 第65-67页 |
第二节 建立统一的债券托管结算体系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完善做市商制度 | 第69-71页 |
第四节 完善国债的期限品种结构 | 第71-72页 |
第五节 国债发行管理方面 | 第72-73页 |
第六节 丰富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 第73页 |
第七节 设立债券基金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