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水煤浆技术概述 | 第13-19页 |
·水煤浆的制备 | 第14页 |
·水煤浆的主要物性参数 | 第14-15页 |
·水煤浆成浆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水煤浆添加剂技术 | 第17-19页 |
·褐煤开发利用 | 第19-21页 |
·褐煤的分布和利用 | 第19-20页 |
·褐煤的脱水提质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23-36页 |
·煤样成浆特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水煤浆流变特性和温升特性的实验方法与仪器 | 第23-25页 |
·水煤浆浓度的测定方法与仪器 | 第25-26页 |
·煤样微观表面特征的测定设备和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褐煤微观形貌的测定 | 第26页 |
·褐煤孔隙结构的测定方法和仪器 | 第26-27页 |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与仪器 | 第27-28页 |
·煤样含氧官能团的测定方法与测定仪器 | 第28-30页 |
·煤样Zeta电位的测定方法与测定仪器 | 第30-32页 |
·煤样可磨性系数和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与测定仪器 | 第32-33页 |
·水煤浆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 第33-36页 |
·棒插法 | 第33-34页 |
·静置观测法 | 第34页 |
·倒置定量评价法 | 第34页 |
·粘度差法 | 第34-35页 |
·浓度差法 | 第35页 |
·光学仪器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内蒙古褐煤的成浆特性研究 | 第36-51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样品及其制备 | 第37页 |
·水煤浆特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褐煤水煤浆的成浆浓度 | 第38-40页 |
·褐煤水煤浆的流变特性 | 第40-46页 |
·浓度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煤质和添加剂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褐煤水煤浆的流变方程和流变特性曲线 | 第43-46页 |
·水煤浆的温升特性 | 第46-49页 |
·褐煤水煤浆的稳定性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褐煤成浆浓度低的原因分析及提高措施 | 第51-71页 |
·褐煤理化特性对成浆浓度的影响 | 第51-62页 |
·褐煤煤质特性对成浆浓度的预测 | 第51-53页 |
·褐煤微观形貌SEM分析 | 第53-54页 |
·褐煤孔隙结构分析 | 第54-57页 |
·褐煤的含氧基团分析 | 第57-61页 |
·褐煤的表面润湿特性 | 第61-62页 |
·褐煤的机械热压脱水初步研究 | 第62-65页 |
·机械热压脱水改性原理 | 第63页 |
·褐煤机械热压试验台设计 | 第63-64页 |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褐煤与石油焦共成浆 | 第65-69页 |
·褐煤与石油焦共成浆浓度 | 第66-67页 |
·褐煤与石油焦共成浆浆体的流变特性 | 第67-68页 |
·褐煤与石油焦共成浆浆体的稳定性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新型浆体燃料表面活性剂研究 | 第71-83页 |
·前言 | 第71-72页 |
·氨基酸对木质素表而活性的影响 | 第72-76页 |
·石油焦特性 | 第72-73页 |
·新型表面活性剂对流动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新型活性剂对流变性影响规律 | 第75-76页 |
·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对木质素表面活性的影响 | 第76-79页 |
·稀土氨基酸超分子类水煤浆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 | 第76-78页 |
·对成浆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对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79页 |
·新型活性剂对混合燃料成浆特性影响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性 | 第83-86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