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马铃薯疮痂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
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马铃薯疮痂病概况 | 第11-12页 |
2 马铃薯疮痂病侵染类型研究 | 第12-15页 |
3 马铃薯疮痂病致病性研究及病原菌存在形式 | 第15-18页 |
4 马铃薯疮痂病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页 |
5 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研究 | 第18-21页 |
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甘肃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及病原分离鉴定 | 第22-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材料采集 | 第22-23页 |
·培养基及制备 | 第23页 |
·马铃薯疮痂病分离纯化 | 第23页 |
·疮痂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3-24页 |
·疮痂病原菌形态观察 | 第24-25页 |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25-27页 |
·碳源利用 | 第25页 |
·氮源利用 | 第25页 |
·敏感性测定 | 第25-26页 |
·耐盐性测定 | 第26页 |
·黑色素测定 | 第26页 |
·H_2S气体产生 | 第26-27页 |
·纤维素利用 | 第27页 |
·明胶液化 | 第27页 |
·淀粉水解测定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疮痂病薯块症状描述 | 第27-28页 |
·分离病原菌描述 | 第28-30页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30-33页 |
·小薯片法和萝卜片法 | 第30-32页 |
·盆栽试验 | 第32-33页 |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33-39页 |
·碳氮源利用 | 第33-35页 |
·敏感性测定 | 第35-36页 |
·耐盐性测定 | 第36-37页 |
·黑色素测定 | 第37页 |
·H_2S气体产生 | 第37-38页 |
·纤维素利用 | 第38页 |
·明胶液化 | 第38页 |
·淀粉水解测定 | 第38-3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菌株GP-1与GH-1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41-46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温度对菌株生长速度影响 | 第41页 |
·不同pH对菌株的影响 | 第41-42页 |
·菌株致死温度测定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温度对菌株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 | 第42-43页 |
·pH对菌株的影响结果 | 第43-44页 |
·菌株GP-1和GH-1致死温度测定 | 第44-45页 |
3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甘肃马铃薯疮痂病原分子鉴定 | 第46-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测试菌株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测试菌株DNA提取 | 第46-47页 |
·测试菌株PCR检测 | 第47-48页 |
·引物 | 第47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47-48页 |
·PCR反应条件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序列分析 | 第48-5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1-55页 |
第五章 马铃薯疮痂病防治药剂筛选及抗病品种调查 | 第55-65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室内毒力测定 | 第56页 |
·田间小区试验 | 第56-57页 |
·药剂施用方法和剂量 | 第56页 |
·播种品种及时间 | 第56页 |
·调查时间及方法 | 第56-57页 |
·室内马铃薯抗性品种筛选 | 第57页 |
·田间马铃薯抗病品种调查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不同杀菌剂对菌株GP-1的室内毒力比较 | 第58-60页 |
·田间小区试验药效调查 | 第60-61页 |
·室内马铃薯抗病品种筛选结果 | 第61-62页 |
·不同马铃薯品种田间调查统计 | 第62-6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65-69页 |
1 结论 | 第65-66页 |
·分离鉴定疮痂病原菌 | 第65页 |
·菌株GP-1和GH-1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65页 |
·药剂筛选试验 | 第65-66页 |
·马铃薯抗性品种筛选调查试验 | 第66页 |
2 创新点 | 第66页 |
3 讨论 | 第66-69页 |
·分离疮痂病原菌菌株鉴定 | 第66-67页 |
·致病性测定及抗病品种筛选中存在困难 | 第67-68页 |
·温度测定 | 第68页 |
·药剂筛选试验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介 | 第84-85页 |
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