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2-21页 |
| 第一节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第12-16页 |
| 一、对病名的认识 | 第12页 |
| 二、对病因的认识 | 第12-13页 |
| 三、对病机的认识 | 第13页 |
| 四、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 第13-14页 |
| 五、对治疗的认识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第16-21页 |
| 一、流行病学 | 第16页 |
| 二、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 三、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四、治疗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1-41页 |
| 前言 | 第21-22页 |
| 第一节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2-23页 |
| 一、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二、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三、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 四、终止标准 | 第23页 |
| 五、脱落的标准与处理 | 第23页 |
| 六、剔除标准 | 第23页 |
| 第二节 治疗方案 | 第23-24页 |
| 一、试验用药名称和规格 | 第23页 |
| 二、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 三、合并用药 | 第24页 |
| 第三节 观察项目 | 第24页 |
| 一、一般记录项目 | 第24页 |
| 二、观察指标 | 第24页 |
| 三、观测时点 | 第24页 |
| 第四节 评定标准 | 第24-26页 |
| 一、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 第24-25页 |
| 二、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26页 |
| 第五节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页 |
| 第六节 研究结果 | 第26-41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26-27页 |
| 二、症状总积分 | 第27页 |
| 三、疗效指标 | 第27-39页 |
| 四、安全性指标 | 第39-40页 |
| 五、不良事件观察 | 第40页 |
| 六、随访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41-46页 |
| 前言 | 第41页 |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 一、实验动物 | 第41页 |
| 二、实验药物及制备 | 第41页 |
| 三、实验试剂 | 第41页 |
|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 一、实验分组与给药 | 第42页 |
| 二、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统计学处理 | 第43页 |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 一、行气润肠汤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体重的影响 | 第43页 |
| 二、造模后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体AWR评分容量阈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三、行气润肠汤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粪便的影响 | 第44页 |
| 四、行气润肠汤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5-HT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 五、行气润肠汤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VIP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六、行气润肠汤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SP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6-57页 |
| 第一节 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机治法的探讨 | 第46-48页 |
| 一、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特点 | 第46-47页 |
| 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特色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对方药的解析 | 第48-51页 |
| 一、方药的组成与解析 | 第48-50页 |
| 二、行气润肠方中各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50-51页 |
| 第三节、对临床研究的讨论 | 第51-54页 |
| 一、对照组药物聚乙二醇4000散剂(福松)的选择 | 第51-52页 |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第四节 对实验研究的讨论 | 第54-55页 |
| 一、实验模型的选择 | 第54页 |
| 二、部分胃肠激素与IBS-C发病 | 第54-55页 |
| 第五节 目前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 一、目前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