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的地域范围和对象 | 第13页 |
·研究的地域范围 | 第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相关学科的研究 | 第13-15页 |
·建筑学领域的研究 | 第15-17页 |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图 | 第21-22页 |
2 木里县藏族传统民居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 第22-31页 |
·木里县地理区位及人口、民族概况 | 第22-24页 |
·地理区位与人口 | 第22页 |
·民族分布与语言 | 第22-24页 |
·木里县自然生态环境 | 第24-26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4-25页 |
·气候及自然资源 | 第25-26页 |
·木里县人文环境 | 第26-30页 |
·宗教信仰 | 第26-27页 |
·土司制度 | 第27-28页 |
·宗族观念与家庭形态 | 第28页 |
·生产方式与饮食饮食习惯 | 第28-30页 |
·重视建造住屋的传统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3 木里县藏族传统聚落研究 | 第31-45页 |
·聚落整体选址、布局及形态特征 | 第31-38页 |
·选址要素 | 第31-32页 |
·布局与形态特点 | 第32-38页 |
·聚落空间构成 | 第38-41页 |
·聚落空间构成要素 | 第38-40页 |
·聚落居住组团节点空间的构成与形态 | 第40-41页 |
·聚落道路系统与生长秩序 | 第41-44页 |
·聚落的道路结构 | 第41-43页 |
·空间生长秩序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4 东朗乡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 第45-86页 |
·民居建筑类别 | 第45-46页 |
·碉楼 | 第45页 |
·圆木屋 | 第45页 |
·碉房 | 第45-46页 |
·碉房平面形制与空间研究 | 第46-55页 |
·平面形制 | 第46-49页 |
·空间构成 | 第49-55页 |
·碉房结构与构造 | 第55-61页 |
·抬楼构架 | 第55-58页 |
·石砌外墙的结构、构造特点 | 第58-61页 |
·碉房立面与造型 | 第61-65页 |
·外墙立面与造型 | 第61-63页 |
·门、窗洞口立面与造型 | 第63-64页 |
·其他立面造型要素 | 第64-65页 |
·碉房装饰与色彩 | 第65-67页 |
·装饰要因 | 第65页 |
·装饰位置与装饰类别 | 第65-66页 |
·碉房装饰主题 | 第66-67页 |
·碉房建筑营造及风俗 | 第67-69页 |
·营造过程 | 第67-69页 |
·营造中的风俗 | 第69页 |
·碉房的室内物理环境模拟测评 | 第69-76页 |
·室内采光环境模拟测评 | 第69-71页 |
·室内热环境模拟测评 | 第71-76页 |
·呷咪藏族民居与其他民居的对比研究 | 第76-84页 |
·与卫藏、康巴及嘉绒藏区藏族民居的对比研究 | 第76-80页 |
·与木里县内其他支系藏族以及其他民族民居的对比研究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5 木里县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 第86-94页 |
·木里藏族民居的保护 | 第86-89页 |
·木里藏族传统民居的价值评估 | 第86页 |
·木里藏族民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第86-88页 |
·保护原则及措施 | 第88-89页 |
·碉房建筑的更新设计建议 | 第89-93页 |
·针对改善碉房的室内物理环境提出的更新设计建议 | 第89-92页 |
·针对改善碉房的室外人居环境提出的更新设计建议 | 第92-93页 |
·针对木结构的维护提出的更新设计建议 | 第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6 结论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05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木里县东朗乡藏族民居实例测绘图 | 第107-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