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外、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5-17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预期成果 | 第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2页 |
| 2 建筑室内热环境 | 第22-30页 |
| ·室内热环境各构成要素及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 第22-24页 |
| ·室内热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 | 第22-23页 |
| ·室内热环境各要素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 ·卡他冷却能力、当量温度和主观温度 | 第24-25页 |
| ·有效温度 ET | 第25页 |
| ·预测平均投票值 PMV 和预测不满意百分值 PPD | 第25-26页 |
| ·热应力指数 HSI | 第26页 |
| ·热舒适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 ·贝氏标度 | 第26页 |
| ·ASHRAE 标准 | 第26-27页 |
| ·ISO 标准 | 第27-28页 |
| ·英国标准 | 第28页 |
| ·欧洲标准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区域概况 | 第30-36页 |
| ·夏热冬冷地区的概况 | 第30-33页 |
| ·夏热冬冷地区地理分布 | 第30页 |
|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 | 第30-31页 |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维护结构热工特性 | 第31-32页 |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冬季采暖与室内热舒适 | 第32-33页 |
| ·汉中地区概况 | 第33-35页 |
| ·地理位置 | 第33页 |
| ·气候特征 | 第33页 |
| ·经济状况 | 第33-34页 |
| ·自然资源 | 第34-35页 |
| ·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状况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汉中地区城镇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 | 第36-70页 |
| ·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调研 | 第36-44页 |
| ·调研情况 | 第36页 |
| ·调研结果分析 | 第36-44页 |
| ·室内热环境的实测 | 第44-49页 |
| ·非采暖房间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实测 | 第44-47页 |
| ·空调采暖房间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实测 | 第47-49页 |
| ·测量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9-64页 |
| ·测试房间实测数据及整理 | 第49-50页 |
| ·室外参数实测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非采暖房间室内热状况实测结果 | 第52-54页 |
| ·非采暖房间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与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 ·空调采暖房间室内热状况实测结果 | 第57-59页 |
| ·影响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因素 | 第59-64页 |
| ·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 | 第64-69页 |
| ·模拟软件 DeST-h 简介 | 第64页 |
| ·模拟计算 | 第64-66页 |
| ·模拟的计算结果 | 第66-69页 |
|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5 汉中城镇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措施 | 第70-84页 |
| ·建筑规划 | 第71-73页 |
| ·建筑选址与布局 | 第71页 |
| ·建筑朝向选择 | 第71-72页 |
| ·建筑间距 | 第72页 |
| ·建筑绿化营造舒适的住宅热环境 | 第72-73页 |
| ·建筑单体设计 | 第73页 |
| ·建筑体形系数 | 第73页 |
| ·建筑平面布局 | 第73页 |
| ·围护结构 | 第73-76页 |
| ·屋面 | 第74-75页 |
| ·墙体 | 第75页 |
| ·门窗 | 第75-76页 |
| ·楼板和分户墙 | 第76页 |
| ·汉中地区采暖方式的选择 | 第76-83页 |
| ·常见的采暖方式 | 第77-79页 |
| ·采暖系统的比较 | 第79-81页 |
|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特性 | 第81-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图表目录 | 第92-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8页 |
| 附录 | 第98-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