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环境中石油烃来源、危害及污染治理现状 | 第9-13页 |
| ·环境中石油烃的来源 | 第9-10页 |
| ·环境中石油烃的危害 | 第10-12页 |
| ·石油烃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种类 | 第13页 |
| ·铜绿假单胞菌降解石油烃的优势 | 第13-14页 |
| ·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降解石油烃的内因解析 | 第14-17页 |
| ·加氧酶对石油烃的催化氧化作用 | 第14-15页 |
| ·鼠李糖脂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促进作用 | 第15-16页 |
| ·NADH氧化酶在烃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第16页 |
|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吩嗪类色素类型 | 第16-17页 |
| ·绿脓菌素及其氧化还原特性 | 第17-18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2 绿脓菌素的合成与表征 | 第20-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生物合成绿脓菌素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29页 |
|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合成绿脓菌素的特性 | 第25-27页 |
| ·丙氨酸-甘油培养基合成绿脓菌素的特性 | 第27-29页 |
| ·光化学合成绿脓菌素的结果与讨论 | 第29-30页 |
| ·光化学合成绿脓菌素过程中反应液的颜色变化 | 第29-30页 |
| ·提纯的光化学合成的绿脓菌素水溶液中颜色随pH的变化特性 | 第30页 |
| ·生物法和化学法合成的绿脓菌素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30-32页 |
| ·绿脓菌素的紫外光谱特征 | 第30-32页 |
| ·绿脓菌素的官能团特征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绿脓菌素的氧化还原特性 | 第34-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 ·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 ·绿脓菌素对十六烷的降解 | 第37-38页 |
| ·合成绿脓菌素对菲降解的中间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4 产绿脓菌素的菌株及其绿脓菌素阴性突变株对烃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41-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 ·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 ·铜绿假单胞菌代谢十六烷的特性研究 | 第44-46页 |
| ·铜绿假单胞菌对柴油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46-50页 |
| ·铜绿假单胞菌对蜡质原油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50-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5 结论和建议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建议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奖励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