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及其范围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新地域主义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新地域主义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珠三角地域特征分析 | 第24-51页 |
·珠三角地区自然特色要素梳理 | 第24-26页 |
·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要素 | 第24-25页 |
·自然要素的外部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珠三角地区人文特色要素梳理 | 第26-44页 |
·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要素 | 第26-30页 |
·人文要素的外部比较分析 | 第30-44页 |
·珠三角地区传统建筑特色要素梳理 | 第44-50页 |
·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要素 | 第44-46页 |
·传统建筑处理手法梳理 | 第46-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建筑创作中对珠三角地域特色要素的回应 | 第51-62页 |
·建筑创作对自然要素的回应 | 第51-53页 |
·建筑创作对气候要素的回应 | 第51-52页 |
·建筑创作对地形要素的回应 | 第52-53页 |
·建筑创作对人文要素的回应 | 第53-55页 |
·建筑创作对传统建筑要素的回应 | 第55-61页 |
·传统建筑设计原则的传承 | 第56-58页 |
·传统建筑设计手法的借鉴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依据自然特色的当代珠三角地区建筑意象研究 | 第62-76页 |
·应对气候的当代珠三角新建筑设计回应 | 第62-68页 |
·对地形条件与材料的回应 | 第68-72页 |
·对地形条件的回应 | 第68-70页 |
·对地方材料的回应 | 第70-72页 |
·"效法自然"的珠三角建筑设计 | 第72-75页 |
·模仿自然形态 | 第72-73页 |
·遵从当地自然原理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依据人文特色的当代珠三角建筑意象研究 | 第76-91页 |
·表现当地人文精神的珠三角新地域建筑特色研究 | 第76-80页 |
·开放兼容 | 第77页 |
·崇尚自然 | 第77-78页 |
·富于挑战 | 第78-79页 |
·务实多变 | 第79-80页 |
·表现非物质文化特色的珠三角新地域建筑特色研究 | 第80-90页 |
·民间文学的建筑转译 | 第80-81页 |
·民间音乐与舞蹈的建筑转译 | 第81-82页 |
·传统戏剧和曲艺的建筑转译 | 第82-85页 |
·杂技与竞技的建筑转译 | 第85页 |
·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建筑转译 | 第85-89页 |
·民俗的建筑转译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依据传统建筑特色的当代珠三角地区建筑意象研究 | 第91-103页 |
·传统建筑的当代演绎 | 第91-99页 |
·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 | 第91-94页 |
·对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 | 第94-96页 |
·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升华 | 第96-99页 |
·传统建筑特色要素表现的建筑设计手法 | 第99-102页 |
·再现与抽象手法 | 第99-100页 |
·融合与对比手法 | 第100-101页 |
·象征与隐喻手法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7章 珠三角地区新地域建筑设计要点总结 | 第103-105页 |
·珠三角地区新地域建筑设计要点总结 | 第103-104页 |
·创作意象 | 第103页 |
·创作模式 | 第103-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论文插图来源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