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三化”协调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三化”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7-21页 |
·共生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空间统筹理论 | 第19-21页 |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 | 第21-22页 |
·“三化”的含义 | 第21-22页 |
·“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22页 |
·“三化”内在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2-26页 |
·社会大分工时期“三化”作用机制 | 第23页 |
·近代狭义的“三化”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现代广义的“三化”作用机制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国外“三化”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26-35页 |
·国外“三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26页 |
·国外发展“三化”的做法 | 第26-31页 |
·美国“新区”建设 | 第27-29页 |
·英国“中心村”建设 | 第29-30页 |
·日本农业综合开发 | 第30-31页 |
·国外发展“三化”的启示 | 第31-35页 |
·准确预设“三化”协调发展的理论 | 第32页 |
·合适选择“三化”协调发展模式路径 | 第32-33页 |
·正确制定“三化”发展政策措施 | 第33-35页 |
第4章 河南省“三化”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5-45页 |
·河南省“三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9页 |
·工业体系全而不强 | 第35-36页 |
·城镇水平广而不高 | 第36-37页 |
·农业基础大而不优 | 第37-39页 |
·制约河南省“三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约束 | 第39-41页 |
·相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约束 | 第41-43页 |
·“重工轻农”思想观念的约束 | 第43-45页 |
第5章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分析 | 第45-56页 |
·“三化”的相互关系 | 第45-49页 |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 第45-46页 |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 第46-47页 |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 第47-49页 |
·河南发展“三化”路径选择 | 第49-51页 |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 第49-50页 |
·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 | 第50-51页 |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 第51页 |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 | 第51-53页 |
·创新土地占补平衡保障机制 | 第51-52页 |
·创新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 第52页 |
·创新项目筛选评估机制建立 | 第52页 |
·创新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第52-53页 |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信阳市潢川县“华英”模式 | 第53-56页 |
·“华英”模式的“三化”演进路径 | 第53页 |
·“华英”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53-54页 |
·“华英”模式带来的启示 | 第54-56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 第56页 |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 第56-57页 |
·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 第57-58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