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 变形链球菌毒力因子及其诱发龋病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 天然产物防龋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 多酚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介绍 | 第17-20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第17页 |
·荧光光谱法 | 第17-18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18页 |
·圆二色谱法 | 第18-1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9页 |
·核磁共振法 | 第19-20页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20页 |
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5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高粱外种皮中低聚体原花青素的分离及鉴定 | 第22-39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高粱外种皮原花青素(SPC)的提取 | 第24页 |
·SPC粗提物的纯化 | 第24页 |
·SPC的ESI-MS分析 | 第24-25页 |
·SPC凝胶色谱分离 | 第25页 |
·SPC各级分的HPLC-MS/MS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SPC的提取及纯化 | 第25页 |
·SPC的MS分析 | 第25-26页 |
·SPC凝胶色谱分离 | 第26-27页 |
·SPC各级分的HPLC-MS/MS分析 | 第27-38页 |
·SPC-Ⅰ的HPLC-MS/MS分析 | 第27-32页 |
·SPC-Ⅱ的HPLC-MS/MS分析 | 第32-35页 |
·SPC-Ⅲ的HPLC-MS/MS分析 | 第35-38页 |
3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抑制 S.mutans Ingbritt(c)体外粘附高活性成分的筛选 | 第39-51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40页 |
·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TSB培养基的配制 | 第41页 |
·标准菌夜的制备 | 第41页 |
·SPC-Ⅰ、SPC-Ⅱ和SPC-Ⅲ对S. mutans Ingbritt(c)在试管壁上粘附的抑制作用 | 第41页 |
·SPC-Ⅰ、SPC-Ⅱ和SPC-Ⅲ对S. mutans Ingbritt(c)IC_(50)的测定 | 第41-42页 |
·荧光检测SPC粗提物、SPC-Ⅰ、SPC-Ⅱ和SPC-Ⅲ对S.mutans Ingbritt(c)在SHA上粘附的影响 | 第42-44页 |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SPC-Ⅰ、SPC-Ⅱ和SPC-Ⅲ对S. mutans Ingbritt(c)在试管壁上粘附的抑制效果 | 第44页 |
·SPC-Ⅰ、SPC-Ⅱ和SPC-Ⅲ对S.mutans Ingbritt(c)IC_(50)的测定 | 第44-45页 |
·活性成分处理S. mutans Ingbritt(c)干预其在SHA上粘附的影响 | 第45-47页 |
·活性成分处理获得性膜干预S.mutans Ingbritt(c)在SHA上粘附的影响 | 第47-50页 |
3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S.mutans Ingbritt(c)主要粘结素的制备 | 第51-66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52-5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培养基的配制及标准菌液的制备 | 第53页 |
·透析袋的前处理 | 第53-54页 |
·S.mutans Ingbritt(c)中GTFs的制备 | 第54页 |
·GTFs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GTFs酶活的测定 | 第55-56页 |
·GTFs产多糖能力的测定 | 第56-57页 |
·SDS-PAGE及MALDI-TOF-MS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绘制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57-58页 |
·绘制多糖标准曲线 | 第58页 |
·pI纯化GTFs粗提物 | 第58-59页 |
·pH范围:3.00~8.50 | 第58-59页 |
·pH范围:2.50~4.00 | 第59页 |
·pH范围:3.00~3.50 | 第59页 |
·GTFs的凝胶色谱纯化 | 第59-62页 |
·Initial粗蛋白凝胶分离结果及性质测定 | 第60页 |
·pH=3.10粗蛋白凝胶分离结果及性质测定 | 第60-61页 |
·pH=3.40粗蛋白凝胶分离结果及性质测定 | 第61-62页 |
·SDS-PAGE及MALDI-TOF-MS分析 | 第62-65页 |
3 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五章 SPC-Ⅲ与类GTFS活性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6-83页 |
引言 | 第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66-67页 |
·仪器设备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SPC-Ⅲ与类GTFs活性蛋白(3.10、3.10-Ⅰ和3.10-Ⅱ)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 第67-68页 |
·SPC-Ⅲ与类GTFs活性蛋白3.10-Ⅰ作用前后SDS-PAGE和MALDI-TOF-MS分析 | 第68页 |
·SPC-Ⅲ与类GTFs活性蛋白3.10-Ⅰ作用前后2-DE和MALDI-TOF-MS分析 | 第68-69页 |
·SPC-Ⅲ与类GTFs活性蛋白3.10-Ⅱ作用前后2-DE和MALDI-TOF-MS分析 | 第6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9-82页 |
·SPC-Ⅲ与类GTFs活性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69-71页 |
·SPC-Ⅲ与类GTFs活性蛋白3.10-Ⅰ作用前后的SDS-PAGE及MALDI-TOF-MS分析 | 第71-74页 |
·2-DE和MALDI-TOF-MS分析与SPC-Ⅲ作用前后的类GTFs活性蛋白3.10-Ⅰ | 第74-79页 |
·2-DE和MALDI-TOF-MS分析与SPC-Ⅲ作用前后的类GTFs活性蛋白3.10-Ⅱ | 第79-82页 |
3 结论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