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脱落酸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辐射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縮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毛竹辐射育种 | 第11-12页 |
·脱落酸与脱落酸信号转导 | 第12-15页 |
·蛋白磷酸酶2C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5页 |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18页 |
·引物 | 第18-19页 |
·分析所用软件 | 第19页 |
·主要使用仪器 | 第19-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32页 |
·辐射处理 | 第21页 |
·种子萌发 | 第21-22页 |
·种子取样 | 第22页 |
·内源激素测定 | 第22页 |
·色谱条件 | 第22页 |
·标准品的制备 | 第22-23页 |
·毛竹总RNA的提取 | 第23页 |
·毛竹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3-24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和回收 | 第24-25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25-26页 |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6页 |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重组质粒菌液PCR鉴定 | 第27-28页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28页 |
·质粒DNA的酶切分析 | 第28-29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制备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和YEP培养基 | 第30页 |
·电击法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0页 |
·农杆菌菌液PCR的鉴定 | 第30页 |
·拟南芥的培养 | 第30-3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31页 |
·转化的拟南芥种子筛选 | 第31-32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基因组DNA检测 | 第32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表达分析 | 第32-35页 |
·荧光定量PCR中的相对定量 | 第32-33页 |
·荧光定量PCR反应引物的选择 | 第3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5页 |
·毛竹种子的辐射处理情况 | 第35页 |
·高效液相色谱 | 第35-37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标准色谱图的测定 | 第36-37页 |
·内源激素含量的计算 | 第37页 |
·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 | 第37页 |
·毛竹种子内源ZR和ABA含量测定 | 第37-41页 |
·毛竹种子萌发过程中ABA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辐射剂量下ABA的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毛竹种子萌发过程中ZR含量的变化 | 第40页 |
·不同辐射剂量下ZR的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毛竹种子萌发过程中ZR/ABA比值变化 | 第41-42页 |
·PhePP2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42-47页 |
·PhePP2C基因的克隆 | 第42-43页 |
·PhePP2C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毛竹PhePP2C基因编码蛋白结构特征分析 | 第44-47页 |
·构建PhePP2C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 第47-48页 |
·PhePP2C基因转化拟南芥及抗性筛选 | 第48-49页 |
·PhePP2C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55页 |
·毛竹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4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分析 | 第49-51页 |
·PhePP2C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5页 |
·辐射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辐射对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图 | 第65-66页 |
图片说明 | 第66-67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