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本文缩写词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猕猴桃简介 | 第9页 |
| ·猕猴桃的发展过程 | 第9-10页 |
| ·猕猴桃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全球猕猴桃的发展现状 | 第10页 |
| ·中国猕猴桃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江西奉新猕猴桃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 ·猕猴桃主要病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 第11-13页 |
| ·猕猴桃灰霉病 | 第11-12页 |
| ·猕猴桃果腐病 | 第12页 |
| ·猕猴桃溃疡病 | 第12页 |
| ·猕猴桃褐斑病 | 第12-13页 |
| ·猕猴桃黑斑病 | 第13页 |
| ·猕猴桃叶枯病 | 第13页 |
|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 | 第13页 |
| ·猕猴桃炭疽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猕猴桃炭疽病简介 | 第13-14页 |
| ·猕猴桃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猕猴桃果梗炭疽病的研究动态 | 第14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选题目的 | 第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猕猴桃果梗炭疽病的病原鉴定 | 第15-21页 |
| 1 材料及方法 | 第15-16页 |
| ·材料来源和病菌的显微镜检查 | 第15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及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16页 |
|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1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19页 |
| ·病菌的显微镜检查 | 第16-17页 |
| ·病菌的分离及形态特征 | 第17-18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18-19页 |
|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19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不同杀菌剂对猕猴桃果梗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21-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 ·供试药剂 | 第21页 |
|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 ·各杀菌剂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2-30页 |
| ·凯润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2-23页 |
| ·拿敌稳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3-24页 |
| ·好力克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4-25页 |
| ·福星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5-26页 |
| ·世高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6-27页 |
| ·保倍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7-28页 |
| ·抑快净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8-29页 |
| ·阿克白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抑菌率 | 第29-30页 |
| ·各杀菌剂对果梗炭疽病菌的毒力曲线方程 | 第30-3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田间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 第32-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供试药剂 | 第32页 |
| ·试验场所 | 第32页 |
| ·供试品种 | 第32页 |
| ·喷药器械 | 第32页 |
| ·田间药剂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试验区划分 | 第32-33页 |
| ·药剂稀释 | 第33页 |
| ·施药措施 | 第33页 |
| ·防治效果调查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未清园区防治效果 | 第33-34页 |
| ·凯润防治效果 | 第33页 |
| ·拿敌稳防治效果 | 第33-34页 |
| ·好力克防治效果 | 第34页 |
| ·清水对照效果 | 第34页 |
| ·清园区防治效果 | 第34-36页 |
| ·凯润防治效果 | 第34-35页 |
| ·拿敌稳防治效果 | 第35页 |
| ·好力克防治效果 | 第35页 |
| ·清水对照效果 | 第35-36页 |
| ·各生境条件下各药剂对猕猴桃果梗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 第36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38-39页 |
| ·病原鉴定研究总结 | 第38页 |
| ·室内毒力测定研究总结 | 第38页 |
|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总结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