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秧歌—山东阳信鼓子秧歌之探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本文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本文研究现状及已有成果综述 | 第9-10页 |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0-11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11页 |
|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1-12页 |
|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1-12页 |
| ·本文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 第12-13页 |
| 2 阳信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 第13-18页 |
| ·阳信县地理、人文概况 | 第13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渊源 | 第13-14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流派特征 | 第14-15页 |
| ·阳信鼓子秧歌与其他山东鼓子秧歌派别的渊源 | 第15-16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 | 第16-18页 |
| 3 阳信鼓子秧歌的表演内容及形式 | 第18-23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人物角色 | 第18-20页 |
| ·传统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动作特点 | 第20-21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道具服饰、伴奏乐器和节奏型 | 第21-22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 | 第22-23页 |
| 4 阳信鼓子秧歌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 第23-27页 |
| ·社会功能 | 第23-25页 |
| ·娱乐抒情 | 第23页 |
| ·教育教化 | 第23-24页 |
| ·增强体质 | 第24页 |
| ·审美愉悦 | 第24页 |
| ·宣传教化 | 第24-25页 |
| ·文化价值 | 第25-27页 |
| ·研究保护价值 | 第25页 |
| ·艺术审美价值 | 第25-26页 |
| ·精神文化价值 | 第26-27页 |
| 5 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和保护 | 第27-35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现实状况 | 第27-29页 |
| ·鼓子秧歌在阳信县村落中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频危现状 | 第28-29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传承 | 第29-30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历代传承人 | 第29页 |
| ·鼓子秧歌在阳信县的传承现状 | 第29-30页 |
| ·非遗视角之阳信鼓子秧歌的保护 | 第30-35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保护计划和措施 | 第31-33页 |
| ·阳信鼓子秧歌的“原生态”传承和保护 | 第33-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