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3-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环境责任保险的产生基础 | 第21-27页 |
·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措施的产生及辨析 | 第21-24页 |
·传统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局限 | 第21-22页 |
·传统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局限 | 第22页 |
·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制度的辨析 | 第22-24页 |
·环境责任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历程 | 第24页 |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及其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27-34页 |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概念 | 第27页 |
·环境侵权与一般侵权的辨析 | 第27页 |
·环境责任保险内涵的界定 | 第27页 |
·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 | 第27-29页 |
·预防损害 | 第28页 |
·补偿损害 | 第28页 |
·分散风险 | 第28-29页 |
·环境责任保险的特点 | 第29页 |
·环境责任保险具有社会公益性 | 第29页 |
·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具有限定性 | 第29页 |
·环境责任保险承保对象具有财产替代补偿性 | 第29页 |
·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高技术性 | 第29页 |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几个突破 | 第29-31页 |
·突破了过错承担的价值取向,转向强化补偿损失的价值趋势 | 第29-30页 |
·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保险公司直接补偿受害第三人 | 第30页 |
·突破个人承担责任,转向社会承担责任 | 第30页 |
·突破只靠行政手段,转为经济手段为主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 | 第30-31页 |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风险规避的需求 | 第31页 |
·社会正义的需要 | 第31页 |
·法的效率价值的需求 | 第31页 |
·融入国际社会的要求 | 第31页 |
·减轻政府压力的需要 | 第31-32页 |
·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的需要 | 第32页 |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 第32-34页 |
·有社会需求 | 第32页 |
·有国内外相关经验 | 第32页 |
·有理论与法律基础支持 | 第32页 |
·有经济环境的保障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环境责任保险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34-44页 |
·国外主要国家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美国的环境责任保险 | 第34-35页 |
·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 | 第35页 |
·法国的环境责任保险 | 第35-36页 |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启示 | 第36页 |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发展历程、问题、原因分析 | 第36-44页 |
·试点的历程和评价 | 第36-38页 |
·试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第38-43页 |
·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 第44-51页 |
·完善环保行政管理 | 第44-45页 |
·逐步扩大试点面 | 第44页 |
·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规范环保标准 | 第45页 |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5页 |
·加强保险监管的引导和监督 | 第45-46页 |
·制定具体的保险费率等技术指标 | 第45页 |
·加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作用的宣传 | 第45-46页 |
·规范保险公司的制度运行 | 第46-47页 |
·规范保险公司的承保行为 | 第46页 |
·创新承保机构组织方式 | 第46页 |
·丰富环境责任保险种类 | 第46-47页 |
·改善对企业的宣传和督导,兼顾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 第47-48页 |
·加强对污染企业的宣传与督导 | 第47页 |
·兼顾维护企业的利益 | 第47-48页 |
·积极维护评估机构的发展 | 第48-49页 |
·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 第48页 |
·提升评估机构的公信力 | 第48-49页 |
·完善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 | 第49-51页 |
·完善多层次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49-50页 |
·加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化救济制度的协调 | 第50页 |
·加强保险业与各部门的协作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