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中国兽医学论文--中兽医药物学论文

中药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研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8页
 1 文献综述第13-16页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概况第13-15页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学第13页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第13-14页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14页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学第14-15页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第15-16页
     ·化学药物的防治概况第15-16页
     ·中兽药研究概况第16页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二十味中药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抑菌研究第18-2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8-20页
   ·材料第18-19页
     ·药物与试剂第18-19页
     ·试验菌第19页
     ·仪器第19页
   ·方法第19-20页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第19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19页
     ·二十味中药体外抑菌实验第19-20页
     ·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体外联合抑菌试验第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0-22页
   ·20味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第20-21页
   ·杜仲等四味中药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联合抑菌活性第21-22页
 3 讨论第22-24页
第三章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成份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第24-3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4-27页
   ·材料第24-25页
     ·药物与试剂第24页
     ·试验菌第24页
     ·仪器第24-25页
   ·方法第25-27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25页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成份提取单因素实验设计第25-26页
     ·正交试验筛选复方“秦白杜”散的最佳提取工艺第26-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第27-28页
     ·单因素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第27-28页
     ·单因素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物质的体外抑菌试验第28页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第28-31页
     ·正交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的得率测定结果及分析第28-29页
     ·正交试验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体外抑菌试验测定结果及分析第29-30页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与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第30-31页
   ·最优提取方法的验证试验第31页
 3 讨论第31-33页
第四章 复方“秦白杜”散有效提取物对小鼠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抗感染疗效试验第33-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试验材料与仪器第33页
   ·方法第33-34页
     ·菌悬液的制备第33-34页
     ·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小鼠最佳攻毒浓度的筛选第34页
     ·抗感染疗效试验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5页
   ·最佳攻毒菌液浓度筛选结果第34-35页
   ·抗感染试验结果第35页
 3 讨论第35-37页
第五章 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考察第37-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材料第37页
     ·药物与试剂第37页
     ·仪器第37页
   ·方法第37-40页
     ·颗粒剂处方第37页
     ·制粒方法第37-40页
     ·颗粒制备的验证试验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药液与总辅料量配比的考察第40页
   ·辅料配方选择与复方秦皮颗粒剂的制备第40-41页
   ·颗粒剂制备的验证试验第41页
 3 讨论第41-43页
第六章 复方“秦白杜”颗粒剂的质量标准研究第43-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材料第43页
     ·药物与试剂第43页
     ·仪器第43页
   ·方法第43-45页
     ·常规检查第43-44页
     ·秦皮乙素含量的测定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常规检查结果第45-46页
     ·粒度检查第45-46页
     ·含水量检查第46页
     ·溶化性检查第46页
   ·秦皮乙素含量测定第46-50页
     ·方法专属性研究第46-48页
     ·秦皮乙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8页
     ·精密度试验研究第48-49页
     ·稳定性试验研究第49页
     ·空白试验研究第49页
     ·样品含量测定第49页
     ·加样回收试验研究第49-50页
 3 讨论第50-5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图第60-62页
发表和形成的主要研究文章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G0S2分子作用机理及H-FABP和ACSL4基因SNPs位点对脂肪性状遗传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LPS对母兔子宫中不同部位TLR2,TLR4及其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