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整理及综述 | 第14-20页 |
1、叶天士本人及《临证指南医案》简介 | 第14-15页 |
·叶天士简介 | 第14页 |
·《临证指南医案》简介 | 第14页 |
·《临证指南医案》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2、《临证指南医案》学术思想渊源 | 第15-16页 |
·源于《内经》 | 第15页 |
·博采众长 | 第15-16页 |
3、下法思想理论的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起源于《内经》 | 第16页 |
·临床发展于汉代 | 第16页 |
·丰富于金元时期 | 第16-17页 |
·完善于明清 | 第17-18页 |
·吴又可的观点 | 第17页 |
·吴鞠通的观点 | 第17页 |
·叶天士的观点 | 第17-18页 |
4、类方研究 | 第18-20页 |
·类方的概念 | 第18页 |
·类方研究的形成和发展 | 第18-19页 |
·现代类方研究 | 第19页 |
·类方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证治规律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1、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三部分 统计与分析 | 第22-36页 |
1、《临证指南医案》病案统计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2、《临证指南医案》下法药物用药统计情况 | 第25-28页 |
3、《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方剂组成、方论、证治 | 第28-31页 |
4、《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的现代临床运用 | 第31-3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36-48页 |
1、《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方药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讨论 | 第36-38页 |
·《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病案常用泻下药物及其功效 | 第36-38页 |
·大黄 | 第36-37页 |
·芦荟 | 第37页 |
·郁李仁 | 第37-38页 |
·大戟 | 第38页 |
2、注重剂型的变化和服用方法的运用 | 第38-40页 |
·剂型变化 | 第38-39页 |
·丸剂的运用 | 第38-39页 |
·汤剂的运用 | 第39页 |
·服用方法 | 第39-40页 |
·间日服 | 第40页 |
·朝服补阳药,暮服补脾胃药 | 第40页 |
3、《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方药性味配伍特点探讨 | 第40-42页 |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的学术观点 | 第42-46页 |
5、《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禁忌探讨 | 第46-48页 |
第五部分 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90页 |
致谢信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