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多年生草本果类论文--香蕉论文

福建野生蕉离体繁殖及其抗性基因克隆与定量表达分析

缩写词第1-10页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25页
 1 芭蕉属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第17-19页
   ·芭蕉属植物离体繁殖研究进展第17-18页
   ·芭蕉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8-19页
 2 野生蕉研究进展第19-20页
 3 植物 CBF 抗寒途径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0-21页
 4 植物 KIN10 抗寒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1-22页
 5 植物 CHUP1、PSAG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2-23页
   ·植物 CHUP1 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2页
   ·植物 PSAG 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2-23页
 6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3-25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23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福建野生蕉的离体繁殖体系的优化第25-60页
 第一节 福建宦溪野生蕉资源的收集及其分类地位的确定第25-2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的发现及分布第25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的生物学特性第25-26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的分类学地位第26-28页
  3 讨论第28页
 第二节 福建野生蕉资源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增殖条件的优化第28-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材料第28-29页
   ·方法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56页
   ·福建野生蕉外植体的诱导第30页
   ·福建野生蕉的增殖第30-56页
  3 讨论第56-57页
   ·光质、光强在野生蕉小苗增殖过程中的作用第56-57页
   ·生长调节剂在野生蕉不同生长阶段材料增殖过程中的作用第57页
 第三节 福建野生蕉试管苗的生根及移栽第57-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材料第57页
   ·方法第57-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59页
   ·不同浓度 NAA 对福建野生蕉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第58页
   ·福建野生蕉试管苗的移栽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0页
   ·野生蕉与栽培蕉试管苗生根所需激素水平不同第59页
   ·移栽基质适合野生蕉小苗的生长,且移栽效果较好第59-60页
第三章 福建野生蕉抗寒基因的克隆第60-108页
 第一节 福建野生香蕉 CBF 抗寒途径相关基因及其成员的克隆第60-9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材料第60页
   ·方法第60-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89页
   ·宦溪野生蕉叶片总 RNA 的提取及其质量检测第63页
   ·宦溪野生蕉 CBF7-1 基因 cDNA 全长的获得第63-65页
   ·宦溪野生蕉 ICE16 个成员基因 cDNA 全长的获得第65-81页
   ·宦溪野生蕉 HOS1 基因 cDNA 全长的获得第81-86页
   ·宦溪野生蕉与马来西亚小果野蕉 ICE1、HOS1 基因 cDNA 全长多序列比对结果第86-89页
  3 讨论第89-90页
   ·宦溪野生蕉与马来西亚小果野蕉的 CBF 抗寒途径相关基因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第89页
   ·宦溪野生蕉 CBF 抗寒途径相关基因克隆的意义第89-90页
 第二节 福建野生香蕉抗寒基因 KIN10 及其成员的克隆第90-10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材料第90页
   ·方法第90-9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2-107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KIN10-1 基因全长的获得第92-95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KIN10-2 基因全长的获得第95-96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KIN10-3 基因全长的获得第96-98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KIN10-4 基因全长的获得第98-102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KIN10-5 基因全长的获得第102-103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KIN10-6 基因全长的获得第103-105页
   ·宦溪野生蕉与马来西亚小果野蕉 KIN10 基因 ORF 核酸序列多序列比对结果第105-107页
  3 讨论第107-108页
   ·KIN10 基因成功克隆的意义第107页
   ·不同物种 KIN10 基因核酸序列差异的可能原因第107-108页
第四章 福建野生蕉抗寒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8-137页
 第一节 福建野生香蕉 CBF 抗寒途径相关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8-1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8页
   ·材料第108页
   ·方法第10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8-125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预测与分析第108-111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信号肽及亚细胞定位预测与分析第111-112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跨膜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12-115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第115-117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保守结构域预测与分析第117-119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19-121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21-123页
   ·宦溪野生蕉抗寒基因及其成员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23-125页
  3 讨论第125-126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CBF 抗寒途径基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吻合第125-126页
   ·植物 CBF 基因家族的结构的复杂性与其功能的多样性第126页
 第二节 福建野生香蕉抗寒基因 KIN10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6-1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6页
   ·材料第126页
   ·方法第1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6-136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基本理化性质预测与分析第126-127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信号肽及亚细胞定位预测与分析第127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跨膜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27-129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第129-131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保守结构域预测与分析第131-132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卷曲螺旋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32-133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33-135页
   ·宦溪野生蕉 KIN10 及其成员三维结构预测与分析第135-136页
  3 讨论第136-137页
第五章 福建野生蕉抗寒基因定量表达分析第137-1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7-139页
   ·材料第137页
   ·试剂及仪器第137页
   ·方法第137-1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9-146页
   ·RNA 质量分析和 cDNA 合成时添加 RNA 体积分析第139-140页
   ·18S rRNA 基因和目的基因标准曲线分析第140-142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叶片不同温度处理的抗寒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第142-146页
 3 讨论第146-148页
   ·低温胁迫下福州宦溪野生蕉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比较分析第146-147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CBF 抗寒途径的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第147-148页
第六章 福建野生蕉(Musa spp.,AB group)CHUP1 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48-1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8-150页
   ·材料第148页
   ·方法第148-1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50-164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叶片总 RNA 的提取与质量检测第150-151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CHUP1 基因保守区克隆第151-160页
   ·福州宦溪野生蕉 CHUP1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60-164页
 3 讨论第164-166页
   ·Mu-CHUP1 可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第164页
   ·Mu-CHUP1 基因结构明显变化可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结果第164-165页
   ·Mu-CHUP1 基因的可能应用价值第165-166页
第七章 福建野生蕉(Musa spp.AB group)2 个 PSAG 成员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66-1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66-169页
   ·材料第166页
   ·方法第166-1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69-187页
   ·宦溪野生蕉叶片总 RNA 的提取与质量检测第169页
   ·宦溪野生蕉 PSAG1、PSAG2 基因克隆结果第169-176页
   ·宦溪野生蕉 PSAG1、PSAG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76-186页
   ·宦溪野生蕉 PSAG1、PSAG2 基因组 DNA 的克隆第186-187页
 3 讨论第187-189页
   ·宦溪野生蕉 PSAG 基因结构特征保证了其功能的稳定性第187页
   ·宦溪野生蕉 PSAG 蛋白预测特征反映了其功能上的多样性第187-189页
第八章 小结第189-193页
 1 福建野生蕉资源的离体繁殖研究第189-190页
 2 福建野生蕉抗寒等抗性基因的分离第190-191页
 3 福建野生蕉抗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91-192页
 4 福建野生蕉抗寒基因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第192-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1页
附录第201-22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第221-222页
致谢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枇杷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下一篇:印度枣在漳州市的适应性与栽培技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