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温差发电技术概述 | 第15-22页 |
·温差发电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 | 第16-21页 |
·航空航天与军事领域 | 第17-18页 |
·低品位热源利用领域 | 第18-19页 |
·化石燃料热源和自然热热源等利用领域 | 第19-21页 |
·温差发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21-22页 |
·太阳能温差发电技术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对研究进展及现状的分析评价 | 第25-26页 |
·本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本课题来源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创新之处和主要特色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太阳能温差发电的基本理论及模型分析 | 第28-42页 |
·温差发电的基本效应 | 第28-31页 |
·塞贝克效应 | 第28-29页 |
·帕尔贴效应 | 第29-30页 |
·汤姆逊效应 | 第30页 |
·傅里叶效应 | 第30-31页 |
·焦耳效应 | 第31页 |
·热电效应的相互关系 | 第31页 |
·温差发电器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模型分析 | 第33-41页 |
·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 | 第33-35页 |
·温差发电模型的主要性能参数 | 第35-38页 |
·温差发电传热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温差发电器的优化设计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温差发电器性能研究 | 第42-51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实验原理 | 第42-43页 |
·实验装置的搭建 | 第43-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温差发电器性能实验分析 | 第46-48页 |
·输出功率随负载电阻的变化 | 第46-47页 |
·开路电压随温差电变化 | 第47页 |
·输出功率随温差的变化 | 第47页 |
·热电转换效率随温差的变化 | 第47-48页 |
·冷端散热方式的实验研究 | 第48-50页 |
·不同散热方式对开路电压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散热方式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多组件温差发电器的输出特性研究 | 第51-59页 |
·引言 | 第51页 |
·多组件实验平台搭建 | 第51-52页 |
·各组件传热特性研究 | 第52-53页 |
·多组件不同串并联方式对温差发电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 第53-57页 |
·串并联方式对两组件发电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串并联方式对三组件发电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串并联方式对四组件发电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复合抛物面太阳能聚光器的模拟优化 | 第59-72页 |
·太阳能集热器简介 | 第59-62页 |
·平板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设计 | 第62-63页 |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模拟优化 | 第63-70页 |
·模拟方案 | 第63-64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4-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CPC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设计及其实验研究 | 第72-84页 |
·引言 | 第72页 |
·复合抛物面型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设计及其实验 | 第72-76页 |
·平板型复合抛物面聚光器的设计 | 第72-73页 |
·太阳能平板吸收器及散热板的设计 | 第73-75页 |
·太阳能温差发电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实验过程 | 第75-7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平板型 CPC 集热器的性能测试 | 第76-78页 |
·开路电压、输出功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 第78页 |
·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性能测试 | 第78-82页 |
·输出功率随负载电阻的变化 | 第78-79页 |
·输出性能随导热油流量的变化 | 第79-80页 |
·输出性能随冷却水流量的变化 | 第80-81页 |
·输出性能随集热板保温情况的变化 | 第81-82页 |
·输出性能随温差发电组件连接方式的变化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