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 | 第14-15页 |
|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研究 | 第16-18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的关系 | 第18-19页 |
| ·MMP-9、VEGF、HGF与内异症性不孕的关系 | 第19-24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治疗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7-4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合格病例的选择 | 第27-29页 |
| ·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 | 第28-29页 |
|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判断标准 | 第29页 |
| ·病例相关资料 | 第29-31页 |
| ·三组年龄、BMI比较 | 第29-30页 |
| ·三组不孕情况比较 | 第30页 |
| ·LSF组和GnRh-a组治疗前内异症分期比较 | 第30页 |
| ·LSF组和GnRh-a组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第30-31页 |
| ·LSF组和GnRh-a组两组巧囊比例、内异症手术史比较 | 第31页 |
| ·LSF组和GnRh-a组两组治疗前血清标志物比较 | 第31页 |
| ·内异症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组血清标志物比较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 ·方案设计 | 第31-32页 |
| ·药物制备 | 第32页 |
| ·治疗方案 | 第32页 |
| ·临床疗效的观察 | 第32-33页 |
| ·受孕率及受孕结局的观察 | 第33页 |
| ·不孕症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 第33页 |
| ·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33页 |
| ·实验室指标测定 | 第33-34页 |
| ·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34页 |
| ·研究结果 | 第34-42页 |
| ·LFS组和GnRH-a组临床疗效观察 | 第34-35页 |
| ·LFS组和GnRH-a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VEGF和HGF分别比较 | 第35页 |
| ·内异症组治疗后与对照组血清MMP-9、VEGF及HGF比较 | 第35-36页 |
| ·LFS组和GnRH-a组不孕症疗效比较 | 第36页 |
| ·治疗后LFS组和GnRH-a组妊娠情况比较 | 第36页 |
| ·临床症状与内异症分期的关系 | 第36-37页 |
| ·各血清指标与内异症分期的关系 | 第37页 |
| ·内异症组MMP-9、VEGF、HGF治疗三者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 ·内异症组治疗后MMP-9、VEGF、HGF三者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 ·LFS组、GnRH-a组不良反应比较 | 第40页 |
| ·LFS组、GnRH-a组复发情况比较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42-49页 |
| ·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 ·经血未尽而合阴阳、月经滞涩不通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危因素 | 第42页 |
| ·中医病因病机 | 第42-43页 |
| ·罗氏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选方分析 | 第43-44页 |
| ·罗氏内异方作用机理探讨 | 第44-45页 |
| ·MMP-9、VEGF和HGF与内异症性不孕的关系 | 第45-48页 |
| ·MMP、VEGF和HGF与内异症性不孕发病的关系 | 第45-47页 |
| ·MMP-9、VEGF和HGF三者与内异症性不孕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 ·罗氏内异方治疗中、重度内异症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对机理研究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附录1 | 第55-56页 |
| 附录2 | 第56-57页 |
| 附录3 | 第57-58页 |
| 附录4 | 第58-5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