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自组装逻辑运算模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DNA 计算优势 | 第12-13页 |
| ·DNA 计算流程 | 第13页 |
| ·DNA 计算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 ·DNA 分子的结构 | 第14-15页 |
| ·DNA 计算生物学操作 | 第15-19页 |
| ·DNA 链的解链 | 第15页 |
| ·DNA 链的延长 | 第15-16页 |
| ·DNA 缩短与降解 | 第16页 |
| ·DNA 链的切割 | 第16-17页 |
| ·DNA 链的连接 | 第17页 |
| ·DNA 分子长度的测量 | 第17-18页 |
| ·DNA 分子的复制 | 第18-19页 |
| ·DNA 经典模型与运算实例 | 第19-23页 |
| ·剪接模型 | 第19-20页 |
| ·粘贴模型 | 第20-21页 |
| ·质粒 DNA 模型 | 第21页 |
| ·发卡 DNA 模型 | 第21页 |
| ·Adelman 的哈密尔顿路径问题实验 | 第21-2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基于环状 DNA 的逻辑运算模型 | 第25-40页 |
| ·简介 | 第25页 |
| ·模型所需生物学原理 | 第25-27页 |
| ·环状 DNA 分子 | 第25-26页 |
| ·催化剂 | 第26页 |
| ·DNA 限制性内切酶 | 第26-27页 |
| ·运算分子 | 第27页 |
| ·模型原理 | 第27-39页 |
| ·或运算模型 | 第30-33页 |
| ·与运算模型 | 第33-38页 |
| ·读出结果 | 第38-39页 |
| ·模型优缺点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自组装逻辑运算模型 | 第40-50页 |
| ·模型所需生物学原理 | 第40-41页 |
| ·自组装 | 第40页 |
| ·DNA 回文结构 | 第40-41页 |
| ·模型原理 | 第41-48页 |
| ·或运算模型 | 第42-45页 |
| ·与运算模型 | 第45-48页 |
| ·读出结果 | 第48-49页 |
| ·模型优缺点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可行性研究 | 第50-56页 |
| ·模型优化 | 第50页 |
| ·实验流程 | 第50-56页 |
| ·DNA 序列合成 | 第50-51页 |
|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第51-52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2页 |
| ·退火反应 | 第52页 |
| ·核苷酸激酶反应 | 第52-53页 |
| ·连接反应 | 第53页 |
| ·酶切反应 | 第53-54页 |
| ·读出结果 | 第54页 |
| ·最终结果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DNA 并行逻辑运算模型 | 第56-60页 |
| ·代数算法 | 第56页 |
| ·DNA 编码 | 第56-60页 |
| ·运算分子库 | 第56-57页 |
| ·运算池 | 第57页 |
| ·DNA 算法的实现 | 第57-58页 |
| ·算法实例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