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Contents | 第7-9页 |
| 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农药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农药创制方法 | 第14-18页 |
| ·随机合成筛选 | 第15页 |
| ·类同合成 | 第15-16页 |
| ·仿生合成 | 第16页 |
| ·生物合理设计 | 第16-17页 |
| ·簇合效应 | 第17-18页 |
| ·簇合效应具体概述 | 第18-20页 |
| ·簇合效应的概念及原理 | 第18页 |
| ·簇合效应在化合物设计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烟碱类农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20-21页 |
| ·肟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 ·肟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21-23页 |
| ·肟类化合物在农药上的研究进程 | 第23-27页 |
| ·课题提出 | 第27-29页 |
| ·吡虫啉类PA,PO和PC系列化合物的设计 | 第27-28页 |
| ·肟醚类B系列化合物的设计 | 第28页 |
| ·毒力活性测试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簇合效应原理合成毗虫啉类衍生物及其活性研究 | 第29-44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 ·吡虫啉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29-36页 |
| ·PA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29-31页 |
| ·PO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31-32页 |
| ·PC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32-36页 |
| ·PA,PO,PC系列化合物活体毒力研究 | 第36-38页 |
| ·供试靶标生物 | 第36页 |
| ·供试药剂的配制 | 第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 ·吡虫啉类衍生物离体活性测试 | 第38-41页 |
| ·供试化合物与虫源 | 第38页 |
| ·生物体外转录 | 第38页 |
| ·表达载体构建与突变 | 第38页 |
| ·卵母细胞准备 | 第38-39页 |
| ·细胞电生理测试 | 第39-41页 |
| ·结果讨论 | 第41-44页 |
| ·PA,PO,PC系列合成结果讨论 | 第41页 |
| ·PA,PO,PC系列活体毒力结果讨论 | 第41-42页 |
| ·离体毒力结果讨论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 | 第44-69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 ·试验仪器 | 第44页 |
| ·试验试剂及说明 | 第44页 |
| ·肟醚类新化合物的合成 | 第44-45页 |
| ·目标系列化合物B的合成路线 | 第44-45页 |
| ·目标化合物B的合成 | 第45页 |
| ·肟醚系列化合物B活体毒力测定 | 第45-65页 |
| ·肟醚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 ·肟醚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46-65页 |
| ·结果讨论 | 第65-69页 |
| ·肟醚类化合物合成结果讨论 | 第65页 |
| ·肟醚类化合物杀虫活性评价 | 第65-69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9-70页 |
| ·吡虫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69页 |
| ·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附录 | 第76-96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8-99页 |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