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 | 第10-11页 |
(二) 我国国家扶贫标准发生变化 | 第11页 |
(三)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 政策意义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 述评 | 第18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七、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农村贫困问题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农村贫困的定义及类型 | 第21-24页 |
一、贫困的定义 | 第21-22页 |
二、贫困的类型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农村贫困的衡量标准 | 第24-25页 |
一、贫困的确定方法及标准 | 第24页 |
二、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农村贫困的根源 | 第25-27页 |
一、生存环境不利 | 第25页 |
二、人口素质偏低 | 第25-26页 |
三、发展战略不平衡 | 第26页 |
四、思想观念落后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甘肃省农村扶贫历程回顾 | 第27-40页 |
第一节 甘肃省概况 | 第27-31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二、贫困区域分布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甘肃省农村扶贫的历史演进 | 第31-35页 |
一、体制改革开启反贫困阶段(1978-1982年) | 第31页 |
二、“两西”建设起步阶段(1983-1985年) | 第31-32页 |
三、区域性开发全面扶贫阶段(1986-1993年) | 第32页 |
四、“四七攻坚计划”扶贫阶段(1994-2000年) | 第32-33页 |
五、“整村推进”集中扶贫阶段(2001-2010年) | 第33-34页 |
六、“联村联户”新一轮攻坚扶贫阶段(2011至今)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甘肃省农村扶贫的历史成效 | 第35-40页 |
一、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下降 | 第35-36页 |
二、农民收入明显增长,绝对贫困趋于缓解 | 第36-38页 |
三、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有改善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甘肃省农村贫困新特点 | 第40-67页 |
第一节 农村扶贫新形势 | 第40-46页 |
一、国家扶贫标准的上调 | 第40-42页 |
二、国家扶贫工作方式的转变 | 第42-43页 |
三、国家惠农政策的推行 | 第43-46页 |
第二节 甘肃省农村贫困新特点 | 第46-61页 |
一、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片区集中”与“插花分散”并存的趋向 | 第46-48页 |
二、绝对贫困减缓的同时相对贫困迅速上升 | 第48-52页 |
三、致贫因素由传统结构性因素转为个体因素 | 第52-59页 |
四、返贫问题成为一个固定现象 | 第59-61页 |
第三节 形成甘肃省农村贫困新特点的现实因素 | 第61-67页 |
一、生态环境脆弱,缺乏可持续发展 | 第61-62页 |
二、经济增长不能惠及所有贫困人口 | 第62-64页 |
三、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要素欠缺 | 第64-65页 |
四、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抗风险能力弱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新特点下甘肃省农村减贫工作面临新挑战 | 第67-77页 |
第一节 贫困人口分散、相对贫困扩大使扶贫目标瞄准存在偏差 | 第67-72页 |
一、扶贫目标瞄准之外的贫困人口在转移支付效用之外 | 第67-68页 |
二、最贫困人口难以获得足够的扶贫资金 | 第68-70页 |
三、脱贫成本上升,贫困地区扶贫解困能力弱 | 第70-72页 |
第二节 致贫因素复杂、因灾返贫突出使传统的开发式扶贫效益递减 | 第72-74页 |
一、以区域性开发为主的扶贫导致扶贫资源命中率低 | 第72页 |
二、开发式扶贫对最贫困人口缺乏有效扶持 | 第72-74页 |
三、开发式扶贫对解决群众最关切的上学就医困难缺乏针对性 | 第74页 |
第三节 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扶贫存在监督管理方面的障碍 | 第74-77页 |
一、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 第75页 |
二、政策扶持主导下缺乏群众参与 | 第75-76页 |
三、缺乏有效的扶贫监督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新形势下甘肃省农村扶贫策略的调整 | 第77-88页 |
第一节 农村扶贫工作调整的总体思路 | 第77-79页 |
一、农村扶贫工作的战略目标 | 第77-78页 |
二、农村扶贫工作的战略原则 | 第78-79页 |
第二节 调整农村扶贫策略的对策建议 | 第79-88页 |
一、建立瞄准个体的扶贫机制和加强农村扶贫体系建设 | 第79-81页 |
二、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 第81-82页 |
三、加强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促进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 | 第82-83页 |
四、倡导参与式扶贫,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的有效结合 | 第83-85页 |
五、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构建“大扶贫”格局 | 第85页 |
六、着力推进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 | 第85-86页 |
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扶贫监管机制 | 第86-87页 |
八、务实创新,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纵深推进 | 第87-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一、结语 | 第88页 |
二、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