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地区岩浆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地震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边坡动力响应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工程地质环境 | 第21-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21页 |
| ·区域地质环境 | 第21-27页 |
| ·气象水文 | 第21-22页 |
| ·区域地貌 | 第22-23页 |
| ·地质建造 | 第23-24页 |
| ·区域构造 | 第24-25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5-27页 |
|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3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 ·地层岩性 | 第28-29页 |
| ·地质构造 | 第29-31页 |
| ·水文地质 | 第31-32页 |
| 第3章 区内边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析 | 第32-44页 |
| ·研究区边坡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 第32-35页 |
| ·边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 第35-38页 |
| ·沿岷江干流及其支流呈线状分布 | 第35-36页 |
| ·背坡面效应 | 第36-37页 |
| ·方向效应 | 第37-38页 |
| ·影响边坡地质灾害发育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 ·边坡坡形的影响 | 第38页 |
| ·边坡坡高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边坡坡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边坡坡向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边坡高程的影响 | 第40页 |
| ·边坡部位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边坡地质灾害破坏模式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63页 |
| ·边坡动力分析模型 | 第44-46页 |
| ·模型材料和地震波 | 第44页 |
|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44-45页 |
|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45-46页 |
| ·监测点的布置 | 第46页 |
| ·地震波因素对边坡动力响应影响 | 第46-53页 |
| ·地震波周期对边坡动力响应影响 | 第46-50页 |
| ·地震波加速度幅值对边坡动力响应影响 | 第50-53页 |
| ·地形对边坡动力响应影响 | 第53-61页 |
| ·边坡坡形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3-55页 |
| ·边坡坡高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5-58页 |
| ·边坡坡度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5章 老虎嘴崩塌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第63-86页 |
| ·老虎嘴崩塌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第63-64页 |
| ·老虎嘴崩塌基本特征 | 第64-67页 |
| ·老虎嘴崩塌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 | 第67-69页 |
| ·老虎嘴崩塌边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69-72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9页 |
| ·岩土体力学参数取值 | 第69-70页 |
| ·动荷载的选取 | 第70-71页 |
| ·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71页 |
| ·监测点布置 | 第71-72页 |
|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2-85页 |
| ·检验边界条件 | 第72-74页 |
| ·系统不平衡力分析 | 第74-75页 |
| ·边坡加速度、速度响应分析 | 第75-76页 |
| ·边坡位移动力响应分析 | 第76-80页 |
| ·边坡应力动力响应分析 | 第80-83页 |
| ·边坡应变动力响应分析 | 第83-84页 |
| ·边坡塑性区动力响应分析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6章 边坡动力响应综合分析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