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目的和技术方法 | 第12-13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页 |
|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30页 |
| ·研究区基本情况概述 | 第15-18页 |
| ·地层 | 第18-25页 |
| ·前震旦纪地层 | 第18-19页 |
| ·震旦系 | 第19页 |
| ·寒武系 | 第19-21页 |
| ·奥陶系 | 第21-22页 |
| ·志留系 | 第22-23页 |
| ·泥盆系 | 第23-24页 |
| ·石炭系 | 第24页 |
| ·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 | 第24-25页 |
| ·构造 | 第25-26页 |
| ·褶皱构造 | 第25页 |
| ·断裂构造 | 第25-26页 |
| ·区域地层含矿性 | 第26-30页 |
| 第三章 浙西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 第30-52页 |
| ·浙西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主要的岩体 | 第30-40页 |
| ·沐尘岩体 | 第30页 |
| ·桐村岩体 | 第30-32页 |
| ·银山岩体 | 第32页 |
| ·开岭脚岩体 | 第32-33页 |
| ·里陈家岩体 | 第33页 |
| ·铜山岩体 | 第33页 |
| ·天井坞岩体 | 第33-34页 |
| ·黄岸岩体 | 第34-35页 |
| ·下潭头岩体 | 第35页 |
| ·焦坑口岩体 | 第35-36页 |
| ·杨林村岩体 | 第36页 |
| ·上三溪岩体 | 第36-37页 |
| ·上界首岩体 | 第37-38页 |
| ·里山岭岩体 | 第38-39页 |
| ·双林村岩体 | 第39页 |
| ·白菊花尖岩体 | 第39-40页 |
| ·浙西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52页 |
|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 ·元素测试 | 第40-41页 |
| ·测试结果 | 第41-48页 |
| ·数据分析 | 第48-52页 |
| 第四章 晚侏罗-早白垩世构造背景转换时间的约束 | 第52-60页 |
| ·构造背景转化的岩浆岩和构造响应 | 第52-57页 |
| ·岩浆岩响应 | 第52-54页 |
| ·构造响应 | 第54-57页 |
| ·对构造背景转化时间的锆石年代学约束 | 第57-60页 |
| ·样品采集 | 第57页 |
| ·实验流程 | 第57-58页 |
| ·结果和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晚侏罗-早白垩世构造背景转换对岩浆、成矿作用的影响 | 第60-85页 |
| ·构造背景转换对岩浆温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 ·构造背景转换对岩浆氧逸度的影响 | 第63-73页 |
| ·岩浆氧逸度的概念 | 第63-66页 |
| ·氧逸度的测试方法 | 第66-68页 |
| ·氧逸度结果 | 第68-73页 |
| ·构造背景转换对岩浆侵位的影响 | 第73-75页 |
| ·构造背景转换对岩浆岩源区物质组成的影响 | 第75-77页 |
| ·构造背景转换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 第77-81页 |
| ·构造背景转换对岩体含矿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 ·构造背景转换对区域成矿异常的影响 | 第82-8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