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26页 |
|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6页 |
| ·其他相关试剂 | 第26页 |
| ·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 第26-2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 ·APEC 分离株 HPI 主要结构基因的检测 | 第28-29页 |
| ·APEC 分离株 DNA 提取 | 第28页 |
| ·HPI 主要结构基因的检测 | 第28-29页 |
| ·HPI 阳性 APEC 株高分子量蛋白的表达 | 第29-30页 |
| ·2-2’-双吡啶对 APEC 的最低抑制浓度 | 第29-30页 |
| ·2-2’-双吡啶诱导 APEC 高分子量蛋白的表达 | 第30页 |
| ·HPI 阳性 APEC 株铁载体的检测 | 第30-31页 |
| ·CAS 固体平板检测 | 第30-31页 |
| ·CAS 液体检测 | 第31页 |
| ·APEC 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31-32页 |
| ·菌液制备 | 第31页 |
| ·动物分组 | 第31-32页 |
| ·半数致死量(LD50)计算 | 第32页 |
| ·Red 重组系统敲除 APEC 毒力岛 irp2 铁调节基因 | 第32-37页 |
| ·Red 同源重组中突变株引物的设计 | 第32页 |
| ·融合 PCR 产物的制备 | 第32-34页 |
| ·质粒 pKD46 向 APEC(B)中的转化 | 第34-35页 |
|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 ·同源重组片段的电击转化 | 第35-36页 |
| ·氯霉素抗性基因的去除 | 第36页 |
| ·irp2 敲除后鉴定 | 第36页 |
| ·irp2 缺失株与出发株蛋白表达差异比较 | 第36-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 ·APEC 中 irp1、irp2、fyuA 基因的 PCR 检测 | 第37-38页 |
| ·HPI 阳性 APEC 株高分子量蛋白的表达 | 第38-40页 |
| ·2-2’-双吡啶对 APEC 的最低抑制浓度 | 第38-39页 |
| ·2-2’-双吡啶诱导 APEC 高分子量蛋白的表达 | 第39-40页 |
| ·HPI 阳性 APEC 株铁载体的检测 | 第40-41页 |
| ·CAS 固体平板检测 | 第40-41页 |
| ·CAS 液体检测 | 第41页 |
| ·APEC 半数致死量( LD50)的测定 | 第41-42页 |
| ·Red 重组系统敲除 APEC(B)毒力岛 irp2 铁调节基因 | 第42-46页 |
| ·融合 PCR 产物的制备和纯化 | 第42-43页 |
| ·质粒 pKD46 转化 APEC(B)后提取验证 | 第43页 |
| ·电转化后重组菌 PCR 验证 | 第43-44页 |
| ·氯霉素抗性基因的消除 | 第44页 |
| ·测序结果 | 第44-45页 |
| ·irp2 出发株与缺失株蛋白表达差异比较 | 第45-46页 |
| 3 讨论 | 第46-50页 |
| ·HPI 在 APEC 中的高携带率 | 第46页 |
| ·HPI 阳性 APEC 株高分子量蛋白的表达 | 第46-47页 |
| ·HPI 阳性 APEC 株铁载体的合成 | 第47页 |
| ·APEC 中 irp2 铁调节基因的敲除 | 第47-48页 |
| ·APEC 毒力与 HPI 摄铁功能的联系 | 第48-50页 |
| 4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附 作者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