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30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研究综述第12-27页
     ·林业有害生物概述第12-16页
       ·基本概念第12页
       ·危害状况第12-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理论基础第18-21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19页
       ·系统工程理论第19-20页
       ·信息学理论第20页
       ·管理学理论第20-21页
       ·经济学理论第21页
     ·技术与手段第21-25页
       ·监测技术第21-23页
       ·监测手段第23-24页
       ·监测的对象及要素第24-25页
     ·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第25-27页
       ·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前景展望第26-27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7-28页
     ·研究内容第27页
     ·研究方法第27-28页
   ·研究步骤及技术线路第28-30页
     ·研究步骤第28页
     ·技术线路第28-30页
2 研究区概况第30-42页
   ·社会经济状况第30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30-31页
   ·林业资源现状第31-33页
     ·动植物资源第31-32页
     ·林业生产建设第32-33页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第33-36页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第34-35页
     ·危害现状第35-36页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现状第36-42页
     ·监测现状第36-41页
       ·监测网络体系第36-37页
       ·基础工作第37-38页
       ·管理机构第38-41页
     ·存在问题第41-42页
3 动态监测的范围与实施第42-49页
   ·监测范围第42-44页
     ·林业有害生物第42-43页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第43页
     ·森林资源状况第43-44页
     ·环境因素第44页
     ·防治与检疫情况第44页
     ·历史资料第44页
   ·实施途径第44-49页
     ·监测指标、标准确定第44-46页
       ·监测指标确定第44-45页
       ·发生程度标准制定第45页
       ·危害程度标准确定第45-46页
     ·监测信息获取第46-48页
       ·基本方法第46页
       ·基础数据确定第46-47页
       ·数据统计第47-48页
     ·实施要求第48-49页
4 动态监测体系框架第49-56页
   ·可行性第49-50页
     ·技术可行性第49页
     ·管理可行性第49页
     ·基础可行性第49-50页
   ·动态监测体系框架第50-56页
     ·网络体系第51-52页
     ·技术体系第52-54页
     ·指标体系第54页
     ·管理体系第54-55页
     ·支撑体系第55页
     ·质量监督体系第55-56页
5 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第56-75页
   ·设计思路第56-57页
     ·设计目标第56页
     ·设计依据第56页
     ·必要性第56-57页
     ·遵循原则第57页
   ·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第57-61页
     ·系统组成第58-61页
       ·系统总体构成第58-59页
       ·系统功能第59-60页
       ·系统数据流程第60-61页
     ·数据库设计第61页
   ·主要功能模块第61-74页
     ·卫星监测第62-67页
       ·卫星监测原理第63-64页
       ·卫星监测功能模块第64-67页
     ·人工地面监测调查第67-68页
     ·林业有害生物档案管理第68-69页
     ·气象因子观察第69页
     ·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第69-70页
     ·检疫拦截封锁与除害第70页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第70-72页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第71-72页
       ·林业有害生物预报第72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决策第72-73页
     ·报表与专题图输出第73页
     ·系统管理第73-74页
   ·系统维护与更新第74-75页
6 结论与讨论第75-77页
   ·结论第75页
   ·讨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6页
附录第8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城市森林分类及经营对策研究
下一篇:居住区绿地设计中行为与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