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燃料电池概述 | 第12-15页 |
·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 第13-15页 |
·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合金类催化剂 | 第15页 |
·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 | 第15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5-16页 |
·过渡金属碳化物催化剂 | 第16页 |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催化剂 | 第16页 |
·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催化剂 | 第16页 |
·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分类 | 第17-18页 |
·影响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因素 | 第18-21页 |
·过渡金属酞菁催化剂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应用现状 | 第21-22页 |
·本论文提出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本论文提出的意义 | 第22-23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4-32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MPc/C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CoPc-M/C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催化剂电化学表征 | 第26-29页 |
·循环伏安法(CV) | 第27页 |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第27-28页 |
·旋转盘电极法(RDE) | 第28-29页 |
·催化剂物理光谱表征 | 第29-30页 |
·热重分析(TG-DTG) | 第29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9页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9-3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 | 第30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0页 |
·单电池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纳米碳基铜酞菁作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 第32-49页 |
·引言 | 第32页 |
·实验步骤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8页 |
·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氧还原活性的影响 | 第32-36页 |
·电极催化剂载量对催化剂氧还原活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催化层中Nafion含量对催化剂氧还原活性的影响 | 第38-41页 |
·催化剂物理形态结构表征 | 第41-44页 |
·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分析 | 第44-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纳米碳基镍酞菁作为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 | 第49-58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步骤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氧还原活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电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催化剂物理形态结构表征 | 第53-55页 |
·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过渡金属(Fe,Co,Ni,V)掺杂对钴酞菁氧还原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 第58-71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步骤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70页 |
·不同金属前躯体对钴酞菁催化剂氧还原活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不同Fe含量对钴酞菁催化剂氧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CoPc/C600和CoPc-5%Fe/C600催化剂电极动力学特性 | 第62-65页 |
·催化剂物理形态结构表征 | 第65-67页 |
·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分析 | 第67-69页 |
·CoPc/C600和CoPc5%Fe/C600催化剂发电性能比较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纳米碳基(Cu、Zn、Ni、Co)酞菁催化剂单电池发电性能比较 | 第71-77页 |
·引言 | 第71页 |
·实验步骤 | 第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5页 |
·纳米碳基(Mi、Co、Cu、Zn)酞菁催化剂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1-73页 |
·不同中心金属离子酞菁催化剂发电性能比较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总结 | 第77-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附录一 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