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国内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概述 | 第14-16页 |
二、 国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概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一、 正反双重维度的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多种研究手段和交叉学科理论相结合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功能和过程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 第20-22页 |
一、 政治社会化对公民个体的功能 | 第20-21页 |
二、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文化的功能 | 第21-22页 |
三、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功能 | 第22页 |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 第22-25页 |
一、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 | 第23-24页 |
二、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公民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网络社会与政治社会化 | 第25-30页 |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含义和特点 | 第25-27页 |
一、 网络社会的含义 | 第25页 |
二、 网络社会的特征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网络社会对政治社会化发展的作用 | 第27-30页 |
一、 网络社会有助于促进公民民主政治素养的发展 | 第27-28页 |
二、 网络社会有利于推动政治文化的转型 | 第28-29页 |
三、 网络社会是国家政治体系自我完善的净化器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取得的成效 | 第30-35页 |
一、 网络使我国公民的政治态度获得加强 | 第30-32页 |
二、 网络使我国公民的现代政治人格逐渐成型 | 第32-33页 |
三、 网络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有所提高 | 第33-34页 |
四、 中国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有了一定进展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一、 网络消极文化可能引起社会政治价值观的混乱 | 第35-36页 |
二、 广泛的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对国家主权的强大挑战 | 第36-37页 |
三、 网络政治具有演化为消极政治的便利条件 | 第37-38页 |
四、 网络可能导致城市和农村的政治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 第40-46页 |
第一节 软性疏导网络民意 | 第40-42页 |
一、 网络伦理引导公民树立正确政治价值取向 | 第40-41页 |
二、 保障网上沟通渠道,引导有序发言 | 第41页 |
三、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化解谣言隐患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利用网络的工具性提升公民参政议政水平 | 第42-44页 |
一、 以公民为主体,探索网络参政途径 | 第42-43页 |
二、 以政府为核心,构建网络共治模式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合理适度的网络控制和整合 | 第44-46页 |
一、 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权利、形式与条件 | 第44页 |
二、 网络监控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 | 第44-45页 |
三、 兼顾城乡均衡,缩小“数字鸿沟”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