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网络社会与中国政治社会化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一、 国内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概述第14-16页
  二、 国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概述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7-19页
  一、 正反双重维度的研究思路第17页
  二、 多种研究手段和交叉学科理论相结合第17-19页
第二章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功能和过程第19-25页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第19-20页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20-22页
  一、 政治社会化对公民个体的功能第20-21页
  二、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文化的功能第21-22页
  三、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功能第22页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第22-25页
  一、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第23-24页
  二、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公民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第24-25页
第三章 网络社会与政治社会化第25-30页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含义和特点第25-27页
  一、 网络社会的含义第25页
  二、 网络社会的特征第25-27页
 第二节 网络社会对政治社会化发展的作用第27-30页
  一、 网络社会有助于促进公民民主政治素养的发展第27-28页
  二、 网络社会有利于推动政治文化的转型第28-29页
  三、 网络社会是国家政治体系自我完善的净化器第29-30页
第四章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的发展第30-40页
 第一节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取得的成效第30-35页
  一、 网络使我国公民的政治态度获得加强第30-32页
  二、 网络使我国公民的现代政治人格逐渐成型第32-33页
  三、 网络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技能有所提高第33-34页
  四、 中国政治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有了一定进展第34-35页
 第二节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第35-40页
  一、 网络消极文化可能引起社会政治价值观的混乱第35-36页
  二、 广泛的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对国家主权的强大挑战第36-37页
  三、 网络政治具有演化为消极政治的便利条件第37-38页
  四、 网络可能导致城市和农村的政治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第38-40页
第五章 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国政治社会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第40-46页
 第一节 软性疏导网络民意第40-42页
  一、 网络伦理引导公民树立正确政治价值取向第40-41页
  二、 保障网上沟通渠道,引导有序发言第41页
  三、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化解谣言隐患第41-42页
 第二节 利用网络的工具性提升公民参政议政水平第42-44页
  一、 以公民为主体,探索网络参政途径第42-43页
  二、 以政府为核心,构建网络共治模式第43-44页
 第三节 合理适度的网络控制和整合第44-46页
  一、 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权利、形式与条件第44页
  二、 网络监控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第44-45页
  三、 兼顾城乡均衡,缩小“数字鸿沟”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网络外交在中国公共外交战略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一篇:财税法视角下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