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即决判决制度的基本概况 | 第12-18页 |
(一) 概念与性质 | 第12-13页 |
1.即决判决的概念 | 第12-13页 |
2.即决判决的性质 | 第13页 |
(二) 即决判决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3-16页 |
1.即决判决与中间判决 | 第13-14页 |
2.即决判决与速裁程序 | 第14-15页 |
3.即决判决与我国民事简易程序 | 第15-16页 |
(三) 即决判决的功能 | 第16-18页 |
1.过滤案件、简化诉讼程序 | 第16页 |
2.展示事实、披露证据 | 第16-17页 |
3.促进和解 | 第17-18页 |
二、 即决判决制度域外立法例考察 | 第18-27页 |
(一) 英国的即决判决制度 | 第18-22页 |
1.即决判决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19页 |
2.英国即决判决制度的现行立法规定 | 第19-22页 |
(二) 美国的即决判决制度 | 第22-27页 |
1.即决判决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2.美国即决判决制度的现行立法规定 | 第24-27页 |
(三) 小结 | 第27页 |
三、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制度的意义和基础 | 第27-36页 |
(一) 即决判决制度能弥补我国简易程序的不足 | 第28-30页 |
1.我国简易程序的分析 | 第28-30页 |
2.即决判决程序对简易程序不足的弥补 | 第30页 |
(二) 即决判决程序能弥补我国的督促程序缺陷 | 第30-33页 |
1.对我国督促程序的分析 | 第30-33页 |
2.即决判决对督促程序不足的弥补 | 第33页 |
(三) 即决判决程序能满足我国现实司法实务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四)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程序的制度基础 | 第34-36页 |
1.原被告的诉答 | 第34-35页 |
2.庭前的证据交换制度 | 第35-36页 |
四、 我国建立即决判决制度的构想 | 第36-44页 |
(一) 我国建立即决判决制度的构想 | 第36-42页 |
1.即决判决的启动 | 第36-37页 |
2.即决判决的适用标准 | 第37-38页 |
3.即决判决的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4.即决判决适用的法院级别和审级 | 第39-40页 |
5.即决判决的效力和救济 | 第40-41页 |
6.即决判决的诉讼费用负担 | 第41-42页 |
(二)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2-44页 |
1.建立健全诉答程序 | 第42-43页 |
2.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