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简评及展望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内涵 | 第22页 |
·政府性债务的界定 | 第22-23页 |
·信用风险的含义及形成 | 第23-24页 |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发展脉络 | 第24-27页 |
·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 | 第24页 |
·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信用评价的要求 | 第25页 |
·RAROC模型 | 第25页 |
·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新发展 | 第25-27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形成及管理方法 | 第27-30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形成 | 第27-28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 第28-30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剖析 | 第30-44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背景 | 第30-32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原因 | 第30-31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必然性 | 第31-32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现状及信用风险问题 | 第32-40页 |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 | 第32-33页 |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主体 | 第33-35页 |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结构 | 第35-37页 |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用建设 | 第37-40页 |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监管机制 | 第40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管理的缺陷 | 第40-44页 |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不科学 | 第40-41页 |
·信用风险监控机制不严格 | 第41-42页 |
·运作机制不规范 | 第42页 |
·偿债能力不稳定 | 第42-44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方法 | 第44-59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 | 第44-52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原则 | 第44-46页 |
·基于VaR的Credit-Metrics模型 | 第46-52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的度量 | 第52-57页 |
·单笔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度量 | 第53-55页 |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组合贷款信用风险的度量 | 第55-57页 |
·CREDIT-METRICS模型的评价 | 第57-59页 |
·Credit-Metrics模型的优势 | 第57页 |
·Credit-Metrics模型的适用性 | 第57-59页 |
第5章 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59-64页 |
·完善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 第59-61页 |
·加快平台市场化改革 | 第59-60页 |
·建立健全平台债务的偿还保障机制 | 第60页 |
·构建平台业绩考核体系和薪酬制度 | 第60-61页 |
·加强投融资平台贷款的监控管理 | 第61-62页 |
·优化投融资平台项目的筛选机制 | 第61页 |
·强化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 | 第61-62页 |
·打通优势项目的信贷融资通道 | 第62页 |
·构建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适用条件 | 第62-64页 |
·建立并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 第62-63页 |
·发展并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 第63页 |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