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油脂的提取及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6页 |
·微藻 | 第12-15页 |
·产油微藻的种类 | 第13-14页 |
·微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 | 第14-15页 |
·微藻培养系统 | 第15页 |
·生物柴油 | 第15-24页 |
·生物柴油的原料选取 | 第16-17页 |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微藻生物柴油的催化剂和催化机理 | 第19-21页 |
·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 | 第21-23页 |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微藻破壁方法的研究 | 第26-34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 第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小球藻破壁率的计算 | 第26-27页 |
·小球藻破壁方法的研究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超声破碎法对细胞破壁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高速匀浆法对细胞破壁率的影响 | 第29页 |
·反复冻融法对细胞破壁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溶胀法对细胞破壁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微波破碎法对细胞破壁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酸热法对细胞破壁率的影响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微藻油脂提取的研究 | 第34-41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 第34-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油脂提取得率的计算 | 第35页 |
·油脂提取方法 | 第35页 |
·微藻油脂甲酯化检测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提取溶剂对油脂得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浸提温度对油脂得率的影响 | 第37页 |
·提取时间对油脂得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微藻油脂甲酯化分析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微藻油脂脱色工艺研究 | 第41-4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微藻油脂脱色工艺方法 | 第42页 |
·微藻油脂脱色检测方法 | 第42页 |
·微藻油脂脱色单因素考察 | 第42页 |
·微藻油脂脱色正交实验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脱色剂种类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脱色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44页 |
·脱色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脱色剂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正交实验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微藻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 | 第48-5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8-49页 |
·微藻生物柴油制备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微藻生物柴油制备工艺流程 | 第49页 |
·微藻生物柴油反应装置图 | 第49-50页 |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 第50页 |
·生物柴油检测方法 | 第50-52页 |
·微藻生物柴油酯交换反应的工艺条件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醇油摩尔比对微藻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3页 |
·反应温度对微藻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反应时间对微藻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脂肪酶用量对微藻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微藻生物柴油含量测定与理化性质 | 第58-6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实验试剂 | 第5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8-59页 |
·生物柴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59页 |
·生物柴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59-60页 |
·密度的测定 | 第59页 |
·运动粘度的测定 | 第59-60页 |
·水分的测定 | 第60页 |
·硫酸盐灰分的测定 | 第60页 |
·铜片腐蚀度的测定方法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生物柴油的脂肪酸组成 | 第60-62页 |
·微藻生物柴油的主要理化指标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3-66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