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总论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2章 所得税会计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国外所得税会计的发展进程 | 第11-12页 |
·国外所得税会计实证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 第14页 |
·国内所得税会计实证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第3章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有关价值相关性的涵义 | 第17页 |
·有效市场假设(EMH) | 第17-19页 |
·有效市场假设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有效市场假设与会计盈利 | 第18-19页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 第19-20页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 | 第19-20页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会计数据信息 | 第20页 |
·估值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直接估值理论 | 第20-21页 |
·权益估值输入理论 | 第21-22页 |
第4章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理论及估值模型 | 第22-28页 |
·决策有用性理论 | 第22-25页 |
·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 | 第22-23页 |
·计价模型观(Valuation Model Perspective) | 第23页 |
·计量观(Measurement Perspective) | 第23-25页 |
·研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估值模型 | 第25-28页 |
·资产负债表模型 | 第25页 |
·折现模型 | 第25-26页 |
·Olson模型 | 第26页 |
·收益模型 | 第26-28页 |
第5章 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34页 |
·新准则会计目标的转变 | 第28-29页 |
·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计量属性的相关性 | 第29-30页 |
·新旧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差异分析 | 第30-32页 |
·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 | 第30-31页 |
·递延法与债务法的比较 | 第31页 |
·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 第31-32页 |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具有价值相关性 | 第32-34页 |
·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 第32页 |
·新准则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具有价值相关性 | 第32-34页 |
第6章 递延所得税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第34-47页 |
·研究方案设计 | 第34-38页 |
·研究假设 | 第34-35页 |
·变量定义 | 第35-36页 |
·模型设计 | 第36-37页 |
·样本选择 | 第37-38页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8-40页 |
·统计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44-47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相关建议 | 第48-49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3页 |
Abstract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