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实验研究 | 第12-44页 |
|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药 | 第12-14页 |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4-44页 |
| 1 抗凝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的预试验 | 第14-18页 |
|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14页 |
| ·体外抗凝血活性评价 | 第14-15页 |
| ·化学成分预实验 | 第15-18页 |
| 2 活性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8-23页 |
| ·抗凝活性评价指标选择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工艺研究 | 第19-23页 |
| ·药材选择 | 第19-20页 |
| ·凝胶色谱分离研究 | 第20-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3 抗凝活性部位的活性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 第23-38页 |
| ·鉴别试验 | 第23-25页 |
| ·理化鉴别 | 第23-24页 |
| ·UV吸收光谱 | 第24-25页 |
| ·TLC鉴别 | 第25页 |
| ·化学成分定量分析 | 第25-33页 |
| ·固形物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 ·草酸盐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 ·可交换离子性物质浓度(mol/L)测定 | 第27-28页 |
| ·具有离子交换特性的还原性物质的浓度(mol/L)测定 | 第28-29页 |
| ·UV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29页 |
| ·总氮、酰胺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 ·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分析 | 第30-33页 |
| ·体外抗凝血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 ·草酸铵的抗凝活性研究 | 第34-37页 |
| ·草酸铵的抗凝活性 | 第34页 |
| ·添加草酸铵对抗凝活性的影响 | 第34-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4 抗凝活性部位E的初步分离分析研究 | 第38-44页 |
| ·HPLC/MS分离分析研究 | 第38-40页 |
| ·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 | 第40-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53页 |
| 1 关于抗凝活性评价指标及结果 | 第44-47页 |
| ·凝血过程和机理 | 第44-45页 |
| ·体外评价指标的选择及结果 | 第45-46页 |
| ·动物实验评价的结果 | 第46-47页 |
| 2 关于活性部位的制备 | 第47-48页 |
| ·Tris-HCl对抗凝作用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凝胶色谱分离研究 | 第48页 |
| 3 关于活性部位成分分析 | 第48-53页 |
| ·薄层色谱法鉴别 | 第48-49页 |
| ·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讨论 | 第49-51页 |
| ·草酸铵的测定 | 第49页 |
| ·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 第50-51页 |
| 4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5 活性部位初步分离研究 | 第52-53页 |
| ·活性部位的RP-HPLC/MS分离分析 | 第52页 |
| ·活性部位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63页 |
| 1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8-59页 |
| 2 草酸按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 第59-62页 |
| 3 薄层色谱法分离僵蚕中蛋白质和 氨基酸类成分的研究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