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课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感性无功补偿 | 第13页 |
| ·固接高压电抗器的优缺点 | 第13-15页 |
| ·感性无功补偿的原则及规程 | 第15页 |
| ·感性无功补偿设备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 第15-16页 |
| ·高压电抗器退出后对电网产生的效益和影响 | 第16-17页 |
| ·本文采用的仿真计算软件简介 | 第17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超高压电网的无功特性及感性无功补偿 | 第19-31页 |
| ·超高压线路潮流特点 | 第19-22页 |
| ·超高压线路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 ·超高压线路无功特性 | 第20-21页 |
| ·超高压线路的技术特点 | 第21页 |
| ·超高压线路无功补偿 | 第21-22页 |
| ·感性无功补偿 | 第22-25页 |
| ·感性无功补偿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 ·感性无功补偿配置优化的基本原理 | 第23-25页 |
| ·并联电抗器 | 第25-30页 |
| ·并联电抗器的类型 | 第26-27页 |
| ·并联电抗器的作用 | 第27-28页 |
| ·高、中和低压并联电抗器的特点 | 第28-29页 |
| ·可控并联电抗器 | 第29-30页 |
| ·感性无功补偿的基本配置原则及规程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广东电网主网的无功特性分析 | 第31-42页 |
| ·大型受端系统的无功电压调控难题 | 第31页 |
| ·广东电网变电站电抗器配置情况 | 第31-36页 |
| ·各地区电抗器配置情况 | 第31-33页 |
| ·电抗器配置不足变电站统计情况 | 第33-34页 |
| ·高压电抗器配置情况 | 第34页 |
| ·电抗器分组统计情况 | 第34-36页 |
| ·八回区域联络线及其高压电抗器配置现状 | 第36页 |
| ·区域交流联络线潮流状况 | 第36-39页 |
| ·广东电网夏大方式下倒送无功情况 | 第37-38页 |
| ·倒送无功带来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高低抗补偿对广东电网无功电压特性的影响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 ·分析模型 | 第39-40页 |
| ·仿真分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受端电网高压并联电抗器投退策略分析 | 第42-72页 |
| ·受端电网高压并联电抗器实现可投退的作用分析 | 第42-44页 |
| ·大方式下高压电抗器退出给电网带来的效益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 ·网损减少产生的经济效益 | 第44页 |
| ·产生的机会成本 | 第44-45页 |
| ·高压断路器成本及安装、投切费用 | 第45页 |
| ·回收成本效益及回收期 | 第45页 |
| ·高压电抗器退出对过电压及暂态的影响分析 | 第45-48页 |
| ·对操作过电压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对工频过电压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对潜供电流、系统暂态的影响 | 第48页 |
| ·高压并联电抗器投退方案 | 第48-50页 |
| ·高压电抗器完全切法 | 第49页 |
| ·高压电抗器单组切法 | 第49-50页 |
| ·高压电抗器均分切法 | 第50页 |
| ·算例分析 | 第50-70页 |
| ·夏大方式下全部高压电抗器退出分析 | 第50-57页 |
| ·夏大方式下一半高压电抗器退出分析 | 第57-62页 |
| ·单组切法 | 第57-62页 |
| ·均分切法 | 第62页 |
| ·一般方式下一半高压电抗器退出分析 | 第62-64页 |
| ·夏小方式下一半高压电抗器退出分析(半切法-单组切) | 第64-67页 |
| ·500kV 发电厂无功电压分析 | 第67-70页 |
| ·高压电抗器退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