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引言 | 第8页 |
·组合式并网逆变器 | 第8-9页 |
·并联式组合并网逆变器 | 第9页 |
·级联式组合并网逆变器 | 第9页 |
·课题引入 | 第9-10页 |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系统结构 | 第10-12页 |
·单级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第10页 |
·两级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第10-12页 |
·我国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标准 | 第12-13页 |
·本课题的任务及实现目标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组合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 | 第14-26页 |
·逆变器并联组合环流模型 | 第14-15页 |
·逆变器并联均流控制 | 第15-17页 |
·集中式并联控制 | 第15页 |
·主从控制 | 第15页 |
·分散逻辑控制 | 第15-17页 |
·改进型瞬时平均电流控制 | 第17-18页 |
·并网逆变器 | 第18-23页 |
·并网逆变器控制方式 | 第18-21页 |
·滤波器设计 | 第21-23页 |
·离网与并网的无缝切换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组合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案 | 第26-38页 |
·主电路设计方案 | 第26-27页 |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27-31页 |
·扰动观察(Perturbation & Observation Method,O&P)法 | 第28-29页 |
·恒定电压跟踪(Constant Voltage Tracking-CVT)法 | 第29页 |
·模糊逻辑控制 | 第29-30页 |
·增量电导(Incremental Conductance)法 | 第30-31页 |
·改进型MPPT | 第31页 |
·Boost 升压电路参数设计 | 第31-34页 |
·孤岛效应防范 | 第34-36页 |
·被动式孤岛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主动式孤岛检测方法 | 第35页 |
·多机并联孤岛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38-48页 |
·系统设计 | 第38-41页 |
·功率开关管的选型 | 第38-40页 |
·电源线滤波模块的选择 | 第40-41页 |
·DSP 的资源分配 | 第41-42页 |
·信号检测 | 第42-44页 |
·同步脉冲检测 | 第42页 |
·交流电压电流检测 | 第42页 |
·交流电流采样电路 | 第42-43页 |
·交流信号参数计算 | 第43页 |
·直流电压检测 | 第43-44页 |
·直流电流检测 | 第44页 |
·DSP 外围辅助电路 | 第44-45页 |
·外置看门狗 | 第44页 |
·时钟芯片 | 第44-45页 |
·通信模块 | 第45-46页 |
·辅助开关电源设计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8-58页 |
·系统控制流程总图 | 第48-49页 |
·同步信号捕捉及SPWM 的实现 | 第49-52页 |
·同步锁相原理 | 第49-50页 |
·光伏并网系统的数字锁相与SPWM 发生器设置 | 第50-52页 |
·数字PID | 第52-54页 |
·通信及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 | 第54-56页 |
·CAN 总线通信 | 第54-55页 |
·上位机监控界面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 | 第58-66页 |
·系统仿真 | 第58-61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二:DSP 外围电路 | 第75-76页 |
附录三:最大功率跟踪程序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