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绍兴十年(1140 年)——绍兴三十二年初(1162 年初):“少年英豪”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少年英豪”历史角色形成的原因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少年英豪”时期的疆场经历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少年英豪”历史角色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 | 第16-21页 |
第二章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淳熙八年冬(1181 年冬):“游宦仕子” | 第21-39页 |
第一节 “游宦仕子”经历及其历史角色成因 | 第21-27页 |
一 游宦经历 | 第21-24页 |
二 “游宦仕子”历史角色成因 | 第24-27页 |
第二节 “游宦仕子”时期的官员交游 | 第27-33页 |
一 游宦期间的交游对象 | 第27-30页 |
二 游宦期间的交游方式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游宦仕子”历史角色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 | 第33-39页 |
一 官职卑微期的词创作 | 第33-36页 |
二 监司帅臣期的词创作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淳熙八年冬(1181 年冬)——开禧三年(1207 年):“闲退文人” | 第39-57页 |
第一节 “青兕作词人”与隐居上饶的原因 | 第39-42页 |
一 “青兕作词人“的现状 | 第39-40页 |
二 隐居上饶的原因 | 第40-42页 |
第二节 “闲退文人”时期的文人交游 | 第42-48页 |
一 隐居期间的交游对象 | 第42-45页 |
二 隐居期间的交游特征 | 第45-48页 |
第三节 “闲退文人”历史角色对稼轩词创作的影响 | 第48-57页 |
一 带湖时期的词创作 | 第48-52页 |
二 七闽、瓢泉时期的词创作 | 第52-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