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中学”背景与“西学”经历的异同比较 | 第14-19页 |
(一) 良好的中学背景 | 第14-16页 |
(二) 西学道路上的不同选择 | 第16-19页 |
二、 中外史学思潮的交织与李大钊、何炳松史学思想的形成 | 第19-25页 |
(一) 中外史学思潮的交织 | 第19-2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与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 | 第21-22页 |
(三) 何炳松对于鲁滨逊“新史学”思想的选择 | 第22-23页 |
(四) 北大教书与李大钊、何炳松史学思想的形成 | 第23-25页 |
三、 不同的史学研究取向 | 第25-36页 |
(一) 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开山者 | 第25-28页 |
(二) “新史学派”在中国的代言人 | 第28-30页 |
(三) 北大史学系的共执教席 | 第30-36页 |
四、 李大钊与何炳松史学思想之比较 | 第36-51页 |
(一) 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不同认知 | 第36-41页 |
(二) 历史及其相关概念问题的区分和历史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41-43页 |
(三) 历史研究法之比较 | 第43-48页 |
1.李大钊: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 | 第43-46页 |
2.何炳松:多元综合历史观指导下的分段、综合的历史研究 | 第46-48页 |
(四) 历史学功用认识之异同 | 第48-51页 |
五、 李大钊、何炳松两种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影响 | 第51-54页 |
(一) 构建起各自的史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史学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 | 第51-52页 |
(二) 拓宽了历史学研究的新思路 | 第52页 |
(三) 推进了历史学科学化研究的进程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