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环境文脉的营造研究--以黄陵矿业景观规划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论文课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7-19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5页 |
2. 工业区环境文脉的提出 | 第25-37页 |
·当今我国工业区环境的发展状况简述 | 第25-28页 |
·我国工业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25-26页 |
·当今我国典型工业区环境的总体状况概述 | 第26-27页 |
·我国新时期工业区环境面临的问题 | 第27-28页 |
·工业区环境文脉的内涵 | 第28-32页 |
·文脉的内涵 | 第28-30页 |
·环境文脉的内涵 | 第30-31页 |
·工业区的环境文脉 | 第31-32页 |
·环境文脉的提出对工业区环境营造的意义 | 第32-35页 |
·我国新时期工业区环境的发展趋势初探 | 第32-33页 |
·引入环境文脉理念对工业区环境营造的意义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黄陵矿业工业区的环境及其演变 | 第37-61页 |
·黄陵县城市环境概述 | 第37-38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的环境及其特征 | 第38-47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的环境 | 第38-44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的发展现状 | 第44-46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的特征 | 第46-47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的演变 | 第47-52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 | 第47-50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 | 第50-52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 第52-60页 |
·自然环境方面 | 第57页 |
·建筑布局及单体方面 | 第57-58页 |
·企业文化方面 | 第58-59页 |
·人性化方面 | 第59页 |
·地域特征方面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4.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文脉的要素研究 | 第61-99页 |
·工业区环境文脉的要素分析 | 第61-64页 |
·要素的含义、特征及分类 | 第61页 |
·工业区环境文脉的要素 | 第61-63页 |
·环境文脉要素的显性与隐性 | 第63页 |
·环境文脉要素的表现形式 | 第63-64页 |
·环境文脉要素的演进机制 | 第64页 |
·区域视角下的要素 | 第64-80页 |
·区域自然要素 | 第64-68页 |
·区域空间格局 | 第68-75页 |
·区域功能布局 | 第75页 |
·区域交通骨架 | 第75页 |
·区域发展格局 | 第75-78页 |
·区域空间肌理 | 第78-80页 |
·工业区本体视角下的要素 | 第80-97页 |
·工业区自然要素 | 第81页 |
·工业区空间格局 | 第81-84页 |
·工业区功能分区 | 第84-90页 |
·工业区交通骨架 | 第90页 |
·工业区空间肌理 | 第90页 |
·工业区边界形态 | 第90-93页 |
·工业区景观要素 | 第93-95页 |
·工业区标志物要素 | 第95页 |
·工业企业文化要素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5.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文脉的营造方法研究 | 第99-135页 |
·环境文脉营造的涵义 | 第99-100页 |
·“营造”的含义 | 第99页 |
·环境文脉营造的涵义 | 第99-100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文脉营造的原则 | 第100-105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100-102页 |
·延续性原则 | 第102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102-104页 |
·人性化原则 | 第104页 |
·有机性原则 | 第104-105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文脉营造的背景和内容 | 第105-109页 |
·营造的背景 | 第105-106页 |
·营造的内容 | 第106页 |
·营造的理念 | 第106-109页 |
·黄陵矿业工业区环境文脉营造方法的研究 | 第109-116页 |
·因借自然 | 第109-110页 |
·塑造轴线 | 第110-111页 |
·梳理骨架 | 第111-112页 |
·过渡边界 | 第112-113页 |
·整合基底 | 第113-114页 |
·强化节点 | 第114页 |
·构建标识 | 第114-115页 |
·营建标志 | 第115-116页 |
·黄陵矿业景观规划项目中环境文脉营造的实践 | 第116-133页 |
·对自然的因借 | 第116-120页 |
·对轴线的塑造 | 第120-121页 |
·对骨架的梳理 | 第121-122页 |
·对边界的过渡 | 第122-126页 |
·对基底的整合 | 第126-128页 |
·对节点的强化 | 第128-130页 |
·对标识的构建 | 第130-132页 |
·对标志物的营建 | 第132-133页 |
·小结 | 第133-135页 |
6. 结论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5页 |
图表目录及出处 | 第145-1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