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洼沟油田长2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9-1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0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油田概况 | 第11-12页 |
| ·地理环境 | 第11页 |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1-12页 |
| 第三章 地质与储层特征 | 第12-25页 |
| ·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 ·大地构造特征 | 第12页 |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 ·柏洼沟油田沉积相与微相特征 | 第13-16页 |
| ·沉积相标志 | 第14页 |
| ·沉积相、微相划分 | 第14-15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15-16页 |
| ·沉积微相与油气关系 | 第16页 |
| ·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 | 第16-18页 |
| ·孔隙类型 | 第16-17页 |
| ·孔喉大小及分布 | 第17-18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8-22页 |
| ·长2油层物性测井解释 | 第18-21页 |
| ·长2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2-23页 |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22-23页 |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23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生产动态分析 | 第25-46页 |
| ·生产特征及稳产能力分析 | 第25-32页 |
| ·油田总体动态分析 | 第25-26页 |
| ·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 第26-29页 |
| ·油田注水井井组动态分析 | 第29-32页 |
| ·含水变化规律研究 | 第32-36页 |
| ·日产水量与综合含水率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 ·油田含水上升规律 | 第33-36页 |
| ·储量动用状况评价 | 第36-42页 |
| ·采收率计算 | 第36-41页 |
|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 第41-42页 |
| ·油层能量保持与利用状况 | 第42-44页 |
| ·油层压力状况分析 | 第42-44页 |
| ·油层压力保持水平分析 | 第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预测 | 第46-65页 |
| ·油藏模拟模型建立 | 第46-50页 |
| ·模拟区域的确定 | 第46页 |
| ·平面网格及模拟层的划分 | 第46-47页 |
| ·地质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 ·油藏模型初始化 | 第49页 |
| ·地层和流体参数 | 第49页 |
| ·相渗数据 | 第49-50页 |
| ·流体高压物性PTV数据 | 第50页 |
| ·历史拟合 | 第50-58页 |
| ·模型参数可调范围确定 | 第51-52页 |
| ·历史拟合结果 | 第52-58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58-60页 |
| ·模拟小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 ·剩余油分布平面特征 | 第59-60页 |
| ·开发方案调整及预测 | 第60-64页 |
| ·压力保持水平 | 第60-61页 |
| ·注采比 | 第61-62页 |
| ·油井转注 | 第62-63页 |
| ·结合剩余油分布进行油井转注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认识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 详细摘要 | 第70-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