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大学生道德现状及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3-21页 |
一、大学生道德现状 | 第13-16页 |
(一) 道德理想缺失 | 第13-14页 |
(二) 基本道德素质低下 | 第14页 |
(三) 耻感淡化 | 第14-15页 |
(四) 道德知行脱节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6-21页 |
(一) 道德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 | 第16-17页 |
(二) 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抽象化与单一化 | 第17页 |
(三) 道德教育内容突显教条与陈旧 | 第17-18页 |
(四) 道德教育方法重灌输说教不重实践环节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对孔子仁学的解读 | 第21-35页 |
一、仁的内涵 | 第21-23页 |
(一) 亲亲 | 第21-22页 |
(二) 爱人 | 第22页 |
(三) 忠恕之道 | 第22-23页 |
二、“里仁为美”、“仁为己任” | 第23-24页 |
(一) “里仁为美”,“仁”不仅是一种人格理想,更是一种社会理想 | 第23-24页 |
(二) “仁为己任”,注重个人理想人格的确立 | 第24页 |
三、“为仁由己”,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发挥 | 第24-28页 |
(一)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肯定严于律己的主观意向 | 第25页 |
(二) “笃信好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 第25-27页 |
(三) “力行近乎仁”,注重道德实践的关键性 | 第27-28页 |
四、“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受教育者的理性自觉 | 第28-32页 |
(一) “克己复礼为仁”的基本内涵 | 第28-29页 |
(二) “克己”——“为仁”的过程 | 第29-32页 |
1. 自省 | 第30页 |
2. 自讼 | 第30-31页 |
3. 改过迁善 | 第31-32页 |
(三) “克己”的基本要求 | 第32页 |
五、“因材施教”,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点 | 第32-35页 |
(一) 注重掌握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 | 第32-33页 |
(二)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孔子仁学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 第35-47页 |
一、注重德育:走出传统的人才评价误区,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 | 第35-36页 |
二、注重内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人格 | 第36-39页 |
三、注重主体:强调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培养大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 | 第39-42页 |
(一)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 | 第39-40页 |
(二) 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开辟道德教育新领域 | 第40-41页 |
(三) 理论讲授与讨论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过程 | 第41-42页 |
四、注重主体:加强法制教育,发挥大学生的理性自觉和自律意识 | 第42-43页 |
五、注重个性: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践行因材施教理念 | 第43-45页 |
(一)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了解、关爱学生 | 第43页 |
(二) 针对不同学生,注重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 | 第43-45页 |
六、注重践行:突出实践环节,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 | 第45-47页 |
(一) 加大投入力度,推广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 | 第45-46页 |
(二) 建立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