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FeS2基电极材料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9页
    1.1 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5-16页
    1.2 太阳能电池简介第16-20页
        1.2.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第17-18页
        1.2.2 初代太阳能电池第18页
        1.2.3 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第18-19页
        1.2.4 新型太阳能电池第19-20页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第20-22页
        1.3.1 DSSC电池结构第21页
        1.3.2 DSSC工作原理第21-22页
    1.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的分类第22-25页
        1.4.1 铂对电极第22-23页
        1.4.2 碳基对电极第23页
        1.4.3 聚合物对电极第23-24页
        1.4.4 金属化合物对电极第24-25页
    1.5 二硫化亚铁的简介第25-27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9-37页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第29-30页
        2.1.1 主要实验药品第29-30页
        2.1.2 主要试验仪器第30页
    2.2 电池的制备工艺第30-32页
        2.2.1 光阳极的制备第31页
        2.2.2 对电极的制备第31页
        2.2.3 电池的组装第31-32页
    2.3 DSSC性能的测试第32-33页
        2.3.1 开路电压第32-33页
        2.3.2 短路电流第33页
        2.3.3 填充因子第33页
        2.3.4 光电转化效率第33页
    2.4 电池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33-35页
        2.4.1 X射线衍射(XRD)第34页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4页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FTIR)第34页
        2.4.4 热重分析(TGA)第34-35页
    2.5 电池材料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第35-37页
        2.5.1 光电流密度-光电压曲线(J-V)第35页
        2.5.2 电化学阻抗的测试第35页
        2.5.3 表面光电压测试第35-37页
第三章 对电极材料二硫化亚铁的制备以及性能的测试第37-53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二硫化亚铁的制备第37-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3.3.1 铁源和硫源的摩尔比对颗粒的影响第38-40页
        3.3.2 反应NaOH浓度颗的影响第40-42页
        3.3.3 表面活性剂对颗粒的影响第42-43页
        3.3.4 填充比对颗粒的影响第43-44页
        3.3.5 水热时间和温度对颗粒的影响第44-46页
    3.4 FeS_2对电极的制备以及电池组装第46-48页
    3.5 FeS_2物理性质的表征第48-50页
    3.6 FeS_2光电压性能的表征第50-51页
    3.7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FeS_2/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第53-71页
    4.1 前言第53-54页
    4.2 FeS_2/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4页
    4.3 FeS_2/CNTs对电极的制备、电池的组装及光电学性能的测试第54-56页
        4.3.1 光阳极的制备第54-55页
        4.3.2 对电极的制备第55页
        4.3.3 电池的组装第55页
        4.3.4 光电性能的测试第55-56页
    4.4 FeS_2/CNTs复合材料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第56-61页
        4.4.1 FeS_2/CNTs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质的表征第56-60页
        4.4.2 FeS_2/CNT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的表征第60-61页
    4.5 CNTs添加量不同的FeS_2/CNTs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1-68页
        4.5.1 CNTs添加量不同的FeS_2/CNTs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第64-67页
        4.5.2 CNTs添加量不同的FeS_2/CNT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表征第67-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71页
第五章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致谢第79-81页
导师和作者简介第81-83页
附件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直肠癌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启动子甲基化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在回结肠吻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