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23页 |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合理性 | 第15-16页 |
·非正规金融的规模 | 第16-18页 |
·非正规金融的资源配置效应 | 第18页 |
·非正规金融的利率 | 第18-19页 |
·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 | 第19-20页 |
·非正规金融的法律规制 | 第20-22页 |
·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9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26-30页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30-31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1-35页 |
·关系型融资理论 | 第35-38页 |
·关系型融资与非正规金融 | 第35-36页 |
·关系型融资两期模型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部分国家和地区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第39-51页 |
·部分国家和地区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实践 | 第39-46页 |
·美国——行业协会主导的政策规制 | 第39-41页 |
·日本——法律法规主导的监管规制 | 第41-43页 |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主导的监督规制 | 第43-44页 |
·台湾——中小企业合会主导的法律规制 | 第44-46页 |
·部分国家和地区非正规金融规制的经验 | 第46-48页 |
·发达国家非正规金融规制的经验 | 第46-47页 |
·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规制的经验 | 第47-48页 |
·部分国家和地区非正规金融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我国非正规金融及规制现状分析 | 第51-71页 |
·我国非正规金融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51-59页 |
·非正规金融的规模 | 第51-52页 |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 第52-56页 |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 | 第56-57页 |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我国非正规金融规制的现状分析 | 第59-69页 |
·非正规金融规制手段的部分缺失 | 第59页 |
·我国非正规金融需要法律规制的确认 | 第59-60页 |
·现行非正规金融规制体系 | 第60-66页 |
·现行非正规金融规制体系的不足 | 第66-69页 |
·案例研究—湖南湘西特大系列非法集资案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71-92页 |
·非正规金融的主体、客体及内容 | 第71-74页 |
·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微观结构 | 第74-77页 |
·刚性需求与非正规金融 | 第74-75页 |
·信息不对称与非正规金融 | 第75-77页 |
·基于规制的金融供需主体博弈模型 | 第77-82页 |
·不存在规制的供需博弈分析 | 第77-78页 |
·存在规制的的供需博弈分析 | 第78-82页 |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非正规金融规制博弈模型 | 第82-91页 |
·金融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第82-86页 |
·规制介入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的博弈模型 | 第86-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外在效应实证研究 | 第92-108页 |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第92-94页 |
·非正规金融的直接效应 | 第92-93页 |
·规制介入对于非正规金融的间接效应 | 第93-94页 |
·研究过程 | 第94-99页 |
·问卷设计和变量测量 | 第94-9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6-98页 |
·样本的采集 | 第98-99页 |
·结果分析 | 第99-106页 |
·信效度检验 | 第99-101页 |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 | 第101-103页 |
·修正模型 | 第103-106页 |
·研究结论 | 第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完善我国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建议 | 第108-119页 |
·非正规金融规制的基本原则 | 第108-111页 |
·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审核管制 | 第108-109页 |
·遵循管制的安全性、效率性与公平性 | 第109-110页 |
·重视对非正规金融风险的预警监管 | 第110-111页 |
·建立健全非正规金融的区别规制体系 | 第111-114页 |
·确定非正规金融合法地位 | 第111-112页 |
·保留友情借贷的足够空间 | 第112页 |
·严格高利放贷的管控管治 | 第112-113页 |
·加强其他非正规金融的引导监管 | 第113-114页 |
·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114-115页 |
·建立区域性的多元化非正规金融资本市场 | 第115-116页 |
·构建非正规金融机构法律监管制度 | 第116-117页 |
·加快建立我国非正规金融存款保险制度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4页 |
·研究结论 | 第119-122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5页 |
附录1:研究问卷 | 第135-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