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林权抵押贷款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林权抵押贷款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 ·产权理论 | 第17页 |
| ·农村金融理论 | 第17-18页 |
| ·林权抵押贷款的概述 | 第18-20页 |
| ·林权抵押贷款的涵义 | 第18页 |
| ·林权抵押贷款的基础 | 第18-19页 |
| ·林权抵押贷款的意义 | 第19-20页 |
| ·林权抵押贷款基本模式及其比较 | 第20-23页 |
| ·林权抵押贷款基本模式 | 第20-21页 |
| ·林权抵押贷款基本模式的比较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 ·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现状 | 第23-26页 |
| ·陕西省林业及集体林权改革概况 | 第23-24页 |
| ·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概况 | 第24-26页 |
| ·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 ·林权抵押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 第27-28页 |
| ·林权抵押贷款有效供给不足 | 第28-29页 |
| ·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环境欠佳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 ·林农对林权抵押贷款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 ·林权抵押贷款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 ·林权抵押贷款市场发育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 ·逆向选择问题 | 第33-34页 |
| ·道德风险问题 | 第34页 |
| ·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国内林权抵押贷款先行地区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 第37-43页 |
| ·国内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先行地区的实践 | 第37-41页 |
| ·福建省永安模式 | 第37-38页 |
| ·浙江省丽水模式 | 第38-39页 |
| ·辽宁省丹东模式 | 第39-41页 |
| ·国内林权抵押贷款先行地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第41-43页 |
| ·国内林权抵押贷款先行地区发展的经验 | 第41-42页 |
| ·对陕西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的启示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推进陕西省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 ·改善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43页 |
|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相关法规与制度 | 第43页 |
| ·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 第43页 |
|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宣传 | 第43页 |
| ·构建完善的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 | 第43-44页 |
| ·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提供林权流转平台 | 第43页 |
| ·建立林业资产评估机构,完善林权评估机制 | 第43-44页 |
|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财政支持体系 | 第44-45页 |
| ·实行财政贴息政策 | 第44页 |
| ·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 | 第44页 |
| ·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体系 | 第44页 |
| ·完善涉林担保体系 | 第44-45页 |
| ·深化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创新 | 第45页 |
| ·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 第45页 |
| ·设计多样化的还款方式 | 第45页 |
| ·设定合理的贷款利率 | 第45页 |
| ·创新贷款模式 | 第45页 |
|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与力度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