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国内外河流生态景观规划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状况及成功经验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对象和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文献资料查阅分析法 | 第16页 |
·案例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多个学科交叉分析法 | 第16页 |
·实地调查和具体实践法 | 第16页 |
·归纳总结法 | 第16页 |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19页 |
·河流景观 | 第16-17页 |
·景观设计与景观生态学 | 第17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渭河现状及环境的调查分析 | 第19-30页 |
·渭河流域概况 | 第19-20页 |
·自然概况 | 第19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9-20页 |
·水系特征 | 第20页 |
·渭河生态环境 | 第20-24页 |
·渭河生态环境的演变 | 第20-22页 |
·渭河生态环境现状 | 第22-24页 |
·渭河生物调查分析 | 第24-26页 |
·植物 | 第24-26页 |
·动物 | 第26页 |
·渭河沿线城市滨水景观开发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存在问题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渭水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 第30-36页 |
·水文化与渭河 | 第30页 |
·水文化的定义 | 第30页 |
·渭河水文化 | 第30页 |
·渭水文化的起源与兴起 | 第30-31页 |
·渭水文化格局 | 第31-34页 |
·西府文化区 | 第31-32页 |
·中部文化区 | 第32-33页 |
·东府文化区 | 第33-34页 |
·渭河农耕文化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理论及技术探讨 | 第36-45页 |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理论探讨 | 第36-39页 |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36页 |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设计理念 | 第36-37页 |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原则 | 第37-38页 |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功能定位 | 第38页 |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文化定位 | 第38-39页 |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技术探讨 | 第39-45页 |
·防洪工程探讨 | 第39-41页 |
·污水治理探讨 | 第41-42页 |
·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探讨 | 第42-43页 |
·植物设计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渭河生态景观体系的构建及方法研究 | 第45-53页 |
·历史文化体系构建 | 第45-46页 |
·寻找与历史的关系 | 第45页 |
·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 | 第45页 |
·地域风格的表现 | 第45-46页 |
·渭河生态治理体系构建 | 第46-47页 |
·生态修复体系构建 | 第46页 |
·渭河治理模式构建 | 第46-47页 |
·渭河景观空间构架 | 第47-53页 |
·景观空间布局 | 第47-48页 |
·区段分析 | 第48-51页 |
·景区要素运用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案例实践 | 第53-60页 |
·项目概况 | 第53-54页 |
·项目背景 | 第53页 |
·区位及范围 | 第53页 |
·现状分析 | 第53-54页 |
·设计思想及原则 | 第54-55页 |
·设计思想 | 第54页 |
·设计原则 | 第54-55页 |
·空间设计构思 | 第55-56页 |
·文化资源归纳 | 第55页 |
·整体与统一 | 第55页 |
·局部空间 | 第55-56页 |
·环境景观设计途径 | 第56-60页 |
·生态景观的思考 | 第56-57页 |
·历史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 第57-6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0页 |
·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表1 西府文化区 | 第65-68页 |
附表2 中部文化区 | 第68-75页 |
附表3 东府文化区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