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及危害 | 第11页 |
| ·物理破乳法 | 第11-13页 |
| ·加热脱水法 | 第11-12页 |
| ·电脱水法 | 第12页 |
| ·润湿聚结脱水法 | 第12页 |
| ·超声波脱水法 | 第12-13页 |
| ·微波脱水法 | 第13页 |
| ·化学破乳法 | 第13-14页 |
| ·生物破乳法 | 第14-20页 |
| ·生物破乳剂研究历程 | 第15-16页 |
| ·高效破乳菌株及其筛选 | 第16-17页 |
| ·生物破乳机理 | 第17-19页 |
| ·油田采出液生物破乳技术应用历程 | 第19-20页 |
| ·生物破乳剂的发展趋势 | 第20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破乳菌株的筛选、培养基的构建与优化 | 第22-39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 ·破乳菌的分离筛选、培养和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 ·菌种来源 | 第23页 |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 ·破乳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4-25页 |
| ·培养方法 | 第25页 |
| ·破乳菌生长量的测定 | 第25页 |
| ·煤油-水模型乳状液制备和破乳效果评价 | 第25-26页 |
| ·煤油-水模型乳状液制备 | 第25页 |
| ·破乳效果评价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 ·破乳菌株筛选与分类 | 第26-28页 |
| ·碳源对破乳菌生长的影响 | 第28-30页 |
| ·氮源对破乳菌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碳氮比对破乳菌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磷源对破乳菌生长的影响 | 第32-34页 |
| ·破乳菌培养基的优化 | 第34-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破乳菌生长、破乳效能和发酵动力学分析 | 第39-5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 ·破乳菌培养和测定方法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页 |
| ·破乳菌培养方法 | 第40页 |
| ·破乳菌生长量的测定 | 第40页 |
| ·菌体质量浓度的推求 | 第40页 |
| ·发酵液中葡萄糖质量浓度的测定 | 第40页 |
| ·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制备和破乳效果评价 | 第40-41页 |
| ·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 ·破乳效果评价 | 第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 ·初始 pH 值对生长量和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脱水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接种量对生长量和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脱水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摇床转速对生长量和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脱水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培养温度对生长量和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脱水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生长量和含聚合物原油乳状液破乳效能的优化 | 第46-48页 |
| ·破乳菌分批发酵动力学 | 第48-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表 | 第63-64页 |
| 详细摘要 | 第64-69页 |